起初笔者认为这都是老年人震惊类标题党,后来类似文章成轰炸式出现在笔者的朋友圈
作为一名资深的吃瓜群众,笔者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究竟这个“免费教”是怎样的一个套路让这么多人都群起而攻之呢?
等看完这些长的一模一样的文章,笔者看到了熟悉的教育企业顽疾,也看到了牵强附会和对某个行业简单粗暴标签化的苗头。
来吸引家长/学员能进入到机构进一步了解并最终付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免费课。
通过免费课体验,家长/学员获得了对机构教学的一手认识,最终确定了自己心仪的机构。在这种模式下,机构和家长/学员的利益都得到了相对最大化。
一个额外的利好是,利用不同机构的免费课,有的家长/学员甚至是光听免费课,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一部分学习诉求。笔者知道有一位家长朋友,通过在不同的早教机构听免费试听课,顺利的度过了她孩子2岁-3岁入幼儿园之前的“枯燥日子”。
线上教育利用互联网边际成本递减、不受时空限制等技术优势,能够为家长/学员提供更加丰富、更大量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的免费课。
当下最火的“社群营销”因为获客成本低廉非常受各类机构的青睐,包括也不限于教育行业。各类妈妈群、学习群入群分享到朋友圈获得免费课、分享学习效果海报到朋友圈再次获得免费课等的情况数不胜数。
笔者也曾经心动于某个免费课,厚着脸在朋友圈、亲友群转发海报、链接的忧伤经验。
To be or not to be,it’s a problem,这也许是处于高度商业化社会我们必须面对的困境,跟每天被亲友拉进无数个“X东”、“X香”内购群、“帮我砍一刀”等比起来没有什么不同。
这不是就是“免费学画画骗局”中描绘的场景么?这样一种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让我们苦恼的、又爱它又恨的营销手段,它又是怎么被污名化成了“诈骗”、“骗!骗!骗!”呢?带着这样的好奇,笔者首先学习了一下刑法第266条:
然而翻遍这些文章,包括相关部门权威发布,我却只看到了情绪化的引导、碎片化的信息拼接、口号式的煽动、标签式的盖棺定论!
当然为了加强受害情绪,强行安了一个“跳跃性强、浅尝辄止”的评论。要注意,评价一个课程、讲师、机构“跳跃性强、浅尝辄止”并不是错,错在把它简单化的当成了诈骗实证的罪证!!!
试想多少从业人员为了讲好一节课备课到半夜,为了讲好一节课声嘶力竭;看到多少培训机构的讲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学到一点绞尽脑汁,反复钻研!
对于享受了利好的广大群众,如果它让你烦恼,一个简单的拉黑动作就可以解放你,就像我们对在我们朋友圈刷屏的好友一样;
笔者对于所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真心帮助网民甄别诈骗的自媒体小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也希望通过本文,给在互联网海洋寻找在线学习的家长/学员们一点经验。只有所有人尊重事实,谨慎推导,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构建一个正能量的互联网环境。
丰巢致歉!调整免费保管时长;黑龙江:高风险地区人员一律集中隔离,健康码设为红码;资产被冻结?瑞幸咖啡:不予置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