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时期处于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 )。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的总体特点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式形成。故本题选C。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厨师炒菜,越炒越咸”属于味觉的适应。故本题选B。
3.士兵穿着迷彩服躲在草丛里,能很好隐藏自己。这运用了知觉的( )特性。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故本题选A。
4.小明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往往效率很低。这反映了( )的特点。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又称为“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是注意力分散的表现。故本题选C。
5.小刚一下午都在思考一道很难的奥数题,解出来后他感到十分喜悦与自豪。这种情感是( )。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的分类。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探求事物的好奇心、渴望理解的求知欲、取得成就时的自豪感。成功解决难题的喜悦与自豪属于理智感。故本题选B。
1.【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的分类。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而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抑郁症是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属于心境。故本题说法错误。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的类型。双避冲突又称为“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个产生的冲突。“进退两难”、“前有狼,后有虎”属于回避-回避型冲突。故本题说法正确。
3.【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功能固着的概念。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认为手电筒只能拿来照明是功能固着的体现。故本题说法正确。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它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他人的替代经验也会影响自我效能。当个体看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时,便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反之亦然。
通过说理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就会给学生增添学习活动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被讨厌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比如,紧张焦虑、精力不佳,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