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辅导机构,尤其是k12线的学科类辅导机构,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是又爱又恨的存在。家长给孩子报班参加课外辅导,基于两种情况的比较多:一类是孩子准备参加升学考试,想要在升学的竞争中出类拔萃,获得那为数不多的入学资格,于是把孩子送到课外辅导班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另一类是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特别吃力或特别拔尖,学校里的大班制教学模式没办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和细节,想通过课外辅导班的培养,让那些在课堂上“吃不饱”或“消化不掉”的孩子能够有个整体提升。
第一、家长对课外辅导机构的爱。有一些比较牛的课外辅导机构,里面会有很厉害的老师,要么教学厉害,要么课程研发厉害,要么押题猜题厉害,这些隐藏在课外辅导机构当中的高手,很难在全日制学校遇到,课外辅导机构里的牛人大咖的出现,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师从这些大佬们学习深造。比如说,学而思通过数学竞赛,曾经让奥数成为全国风靡一时的数学能力挑战赛;再比如说,新东方通过英语教学,帮助无数的中国青少年学生实现了海外留学梦。
第二,家长对课外辅导机构的恨。不少家长在寻找课外辅导机构的时候都有吃亏的经历,比如说,报名交学费之前,辅导机构的老师各种漫天的承诺,报考某某学校、保证提高多少分,甚至有的机构毫不负责地说,自己认识重点学校的一把手或重要领导干部,可以通过走后门或“放水”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理想的学校,到头来却什么都没做。还有的课外辅导机构,通过对学费收取方式的特殊设计,让家长一次性缴纳很多的辅导费用,中途一旦有学生家长申请退费,就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着不让家长轻易实现退费。
那么,课外辅导机构应该属于服务行业还是教育行业?机构的定位决定了未来发展的地位。
“兼顾教育”说直白一点就是,辅导学生只是课外辅导机构的一小部分工作内容,重点都放在提高服务家长的水平。课外辅导机构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消费者和用户并不是同一个人,消费者(花钱买单)的人是学生家长,用户(使用产品价值)的人是学生自己。
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让家长觉得你们机构很厉害,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针对小部分爱贪小便宜的家长,报班、续班的时候就准备一些小礼品赠送,比如说,针对追求高端品质的家长,大力提升机构的办学环境和老师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针对闲暇时间比较充裕的家长,在休息区提供各种各样的小吃、茶水点心,让家长等待孩子放学的这段时间,布局得捂脸。
很有意思的是,一些全名为某某教育科技公司、教育咨询公司的课外辅导机构,简称某某学校、某某教育集团。不熟悉的人,光从名字上来看,很容易误认为“某某学校”是全日制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某某教育集团”,听上去像是不仅仅有课外辅导的业务,关联的教材出版、教具研发等一系列都在经营范围之内。
不过,侧重于教育的课外辅导机构,名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关键在于这些机构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能力、责任心方面,而不是以教师的颜值、亲和力、课程销售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类课外辅导机构大多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比如说,机构的老师努力备课授课,主要工资收入都是课时费而不是续班和新生报名的提成,家长选择课外辅导机构不是冲着广告多响亮、课程顾问能说得多精彩,也不是冲着课外辅导机构的办学环境有多么的高大上,家长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提高成绩。
以上两种不同侧重点的课外辅导机构,最后会慢慢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渐渐拉大差距。侧重于服务的课外辅导机构,可能会成为高端的一站式学生托管服务平台,给学生补课、辅导作业,仅仅是托管服务中的一些增值亮点服务项目。侧重于教育的课外辅导机构,可能会成为补充全日制学校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平台,教会学生在选拔性的考试中取得高分,纠正学生日常做作业、考试、听课中存在的不良习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