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质量PISA成绩世界平均水平,位居前列;
——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综合在校时间、周课时数、课程难度等指数,我国中小学生校内课业负担处于世界中上收入水平国家中档。目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矛盾突出,减负重心转向校外;
——2018年,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其中,针对全国四、八年级学生进行监测。在“课业压力”这一调查项目中,7成以上四年级学生投票校内课业压力不大。
在新中国70年的教育长跑史中,不同时期减负各有侧重,它以“善变”的特性,成为资深“运动员”,备受关注与挂心。在校内减负提质目标达成的背景下,如今,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又成为这一阶段减负的新焦点。2017年,国家重拳出击,针对新时代减负问题打出政策“组合拳”——“校内提质,校外整治”双管齐下,堵疏联动。
本周二(11月5日),教育部举行例行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说出了“公道话”。
作为一名90年的小(lao)姐(a)姐(yi),小编对减负这位“留级生”可谓印象深刻。在千禧年“接棒”前夕,电视上沉重的书包、因书本重量被压弯的脊背,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些年,减负像是新晋“网红”,在街头巷尾被人人传说。但其实,减负是70年教育长跑史上的“留级生”,始终没获得毕业证书。
“减负是一个老问题,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是不同的,采取的措施也是有不同针对性的。”俞伟跃如是说。那么,减负到底如何“留级”?国家政策这名“班主任”又是如何治理?“减负生涯”经过六大阶段——教学内容减负、“开门办学”过度减负、遏制片面应试减负、以课程改革促进减负、深化学校治理减负。
在校内减负、提升质量完成阶段性目标后,2017至今,减负又变出了新的“花样”——校外培训。即使再“善变”,减负这位“留级生”也始终没能逃脱国家政策“班主任”的手掌心,针对新时代特性,这次,教育部依旧全力“应战”。
减负再难也要减,不然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治理下去,不获全胜绝不收手。
今年年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的一席话,如同《出师表》,向减负正式“宣战”。
此后,教育部也毫不手软。新时代减负“攻坚战”,教育部瞄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问题,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为突破口,以提高学校育人水平为着力点,坚持综合施策、系统减负。2018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和“减负三十条”,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长、政府的减负责任。与此同时,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机制、清理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活动、规范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和中高考改革,着力推动提质减负,为校外培训降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1.摸排了全国40.1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其中27.3万所存在问题,目前98.9%已经完成整改;
2.严控竞赛,面向全国中小学的竞赛数量缩减为29项,现存项目主要为综合素质拓展类;
3.24个重点大城市中,70%中小学已经开展课后服务,小学实行弹性离校。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生减负,家长增负——这是当今阶段减负的阶段性特征。仅一年,教育部“组合拳”出击,打赢阶段性“翻身仗”。
据俞伟跃介绍,一年多,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打赢四个“基本”——基本制度体系建立;基本摸清底数;基本实现监管常态化;基本遏制各种乱象。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情况看,3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其中,针对全国四、八年级学生进行监测。从学科成绩看,仅以数学学科为例,四、八年级分数分别为502、505分,较2015年分别增长2分、5分。在“课业压力”这一调查项目中,7成以上学生投票课业压力不大。
今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成绩杀出了一匹“新黑马”——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建校仅3年,招生入学“零掐尖”,学生课后作业日平均时长45分钟,校园活动丰富异常,但中考成绩在“群雄争霸”的海淀却异军突起。这是什么“神仙操作”?原来,学生减负、教师“增负”。
学校自入学起,便针对不同学习水平、不同认识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走班教学。每个学科均分为一、二、三3种层次。学校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前期的筛选与排比,针对不同学生教授不同难度系数的知识。每年寒暑假,老师都会根据新学情、新课标要求进行为期半月的封闭集训,伴有每周半天的集体教研和每天不固定的随机教研,老师常保“集训”状态。今年,学校中考数学成绩抢眼。数学学科负责人苑春明的“筛子图”和“专属复习包”道出了“高分秘籍”。“我们将所有知识点提前筛选、归类,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问题定制专属复习包,并实施学生约课答疑。”学生学习不再“大海捞针”,老师“潜水”定制路径。学生少走弯路,减负事半功倍。
这也是俞伟跃对学业负担的分析。“过重负担与学校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由于有的学校办学水平不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仍然存在教学模式机械老套、‘非零起点教学’、作业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搞题海战术等问题,造成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把劲儿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上,对学校、师生、家长才是真正的松绑。但俞伟跃也强调:“减负不是降低课程标准,不是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成才必须付出应有的努力。”国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颁布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各学科时间比例,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基本依据。学生完成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这不应该视为过重学业负担。
今年中招收官,“海淀碾压西城”热文将本就灼热的锅引燃。一时间,紧张的学生、焦虑的家长、别有用心的培训机构、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大V“砖家”,甚至是隔岸观火的“吃瓜”群众都一触即发,作为绑架教育的“同伙”给了“千里减负”重担一记当头棒喝。
课业的减负,绝不是政府颁布政策“独角戏”,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家长的攀比心理、地方政府的成绩GDP都成了制约减负的“绊脚石”。当人人有云“有教无类”“个性化教学”时,其实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差异,已经成为公认。因此,每个学生对于课业压力的定义和感受各有不同。但在减负攻坚面前,各路专家、家长、地方政府自动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屏蔽”,以“一把尺子”评价减负,同时各放厥词、传导焦虑,混淆“围观群众”视听,绑架教育、批判减负。
所以,减负其实是一场“力排众议”的攻坚战。“推进减负工作必须保持定力,遵循规律,综合考虑各方诉求,把握好‘度’。”俞伟跃说。下一步,教育部将再放减负“大招”——不是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要有增有减,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增加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着力激发培养学生兴趣,避免出现无差别的“全体减负”、无目的的“盲目减负”、不顾实际的“强制减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