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以高中生的角度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看法(300字左右)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19-12-06 22:32 我要评论(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我就是一个高中生,我们学校经常说什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比如人生规划、培养国际公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我就是一个高中生,我们学校经常说什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比如“人生规划”、“培养国际公民素养”之类的,而且不是说说而已,是真正逼着我们填《职业调查表》(十好几页),还让我们满学校演讲,大家都很烦,但没办法,只能糊弄。其实素质教育并不是不好,只是现在中国的大背景是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再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但毕竟高考还在,大家还是最看本科的学历。如果能够让素质教育在高考成绩上拼过应试教育,谁不想有素质?比如我们现在都高二了还有美术课、音乐课什么的(而且逃课后果很严重),用这些时间来上可该多好?还是那句话,素质教育是为了未来,应试教育是为了眼前,但眼前都过不去哪来得将来?其实,要推行素质教育有两个大的阻碍,一是现在的制度,中国人多,选择人才最公平的方法是考试,但人多,竞争就激烈,大家就都拼命学习,所以只能应试。第二是心理,中国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当第一,只能应试。所以,中国不从根本上改革,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普及。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摘要: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等等。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学校教育、

  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书育人的起点与

  ,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文化的冲击,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进入了误区。出现了家庭教育方式错误、教育心态不良、心理不健康等特点,本文就此问题做一简单表述。

  世纪之初,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才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已成为全社会的要求。然而,近几年来,我们不难发现:斗殴、偷窃、杀人、自杀等一桩桩未成年人暴力事件常常出现在媒体上,让人触目惊心。中国青

  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也表明: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一组组的数据,一个个的镜头,让我们疑惑之余亦胆颤心惊。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怎么了?这些行为的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知道,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许多心理工作者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根源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对学生实施

  ,具有起步早、范围广、针对性强、易于被学生接受等特点。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大部分家长在

  常识知之甚少,即使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不良心理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更谈不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家长意识到子女的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有时因处理不当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科学的进行家庭心理

  ,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状态除了需要正常的躯体、生理、生物等物质基础作保证,还有很多复杂多样的心理社会因素,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

  家庭教育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其特殊的规律,违反了它,即使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关系密切。因为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家庭都存在着多层次、多环节的互动作用。

  、价值取向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各个家庭系统及其成员。经研究,在我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有教育型、养育型、片面型、矛盾型、综合型、民主型、娇惯型等等,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养育型。父母只管孩子衣食,不问孩子的教育,对孩子采取“喂养”但不“教养”的方式。这类孩子在学校表现平平,学习一般,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要求。

  2、民主型。家长与子女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尊重孩子,孩子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这类家庭教育的孩子,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融洽。学习勤奋、待人热情,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和拼搏精神。

  3、专制型。父母独断专行,有绝对权威,说一不二,对孩子严厉而不尊重,滥用家长的权利,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而是打骂惩罚,造成孩子表面服从,内心反抗。这类家庭的孩子性格方面表现为怯懦胆小、依赖性强。

  4、娇惯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的满足。包办孩子的各种生活琐事,生怕孩子被欺负。过度的保护造成孩子往往软弱无能,懒惰、贪玩、任性,缺乏责任心,爱虚荣,学习成绩常常不令人满意。

  就是缺少母爱,导致孩子的心理向畸形方向发展。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寡言少语,性格孤僻,学习能力与智力较低。

  实践证明,随着父母整体素质的提高,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可以给孩子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如:赋予孩子良好的

  和上位观念;有助于孩子形成出色的社会性技能和人格品质。可见其重要性和方便性是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为人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义无反顾的担当着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对孩子灌输着自己最真切的期望。孩子是家长心目中的天使,是家庭未来幸福生活的支柱,家长对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惟恐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与不足。然而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造成家长的教育心态进入了误区,变成了不良教育心态。所谓家长不良教育心态即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恰当心理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过度溺爱、“

  ”、期望过高、冷漠心理、求全责备等等。在众多不良教育心态中,表现较多的有四种心态。

  健康的父母之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是儿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但有些父母过分的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甚至成为孩子任性的保护者。家长的这种不正确心态,往往使孩子形成

  例如,有些家长只要子女学习成绩好,便对其在生活上无条件的迁就。从孩子一进小学就开始不断许愿,对孩子

  。一位母亲对孩子说:“只要你考100 分,妈妈就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多可怕的许愿啊!正是这种“无私”的爱,造就了家庭中的一位位小暴君、压迫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儿童不仅不能积极的与社会生活相接触,无法融入集体,在同伴间亦不受欢迎。他们会觉得不满足、不快乐和苦恼,他们的潜能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有健全的人格,因而也就难以有幸福的人生。

  有些父母将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炫耀的工具。严格的要求孩子达到某种层次,取得成绩为自己争光争气,以“我为你的将来好”为理由,不顾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忽视孩子的全面教养。甚至从小就对孩子灌输以超过他人为目的的生活观念,追求某种表面的、暂时的成功。在这种心态下的孩子变的追求虚荣、敏感、偏执,容易形成妒嫉成性、冷酷无情的性格。

  ”心态的家长,不管孩子的能力、兴趣和原有水平,盲目加压,希望其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一旦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目标,就要受到斥责、谩骂、甚至惩罚,结果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很大、焦虑重重,进而自暴自弃。

  在金钱的冲击下,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赚更多的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在这种心态下极易使孩子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从而使孩子慢慢的失去进取意识,感觉迟钝,不仅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会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低下等等负面影响。为了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要有意识调整教育心态,端正教育行为,使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的导航键。

  一位教育家说:“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的引入社会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行为、不健康心理,都会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通过与子女的接触中,不自觉而又经常的对子女的心理产生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的不健康心理,例如,意志品质薄弱,对待挫折的胆怯、退缩,个性品质不良等,会渗透在其言谈举止中,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甚至完全同化孩子,促使孩子形成一种不良的认知模式。

  一些父母生性敏感、多疑,对发生的事采取愤怒、不满的不健康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对事物抱有与父母同样的态度,严重者可能导致孩子的病态情感。

  性格的形成虽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是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一些父母的心理不健康,或对人粗暴、遇事爱发脾气,行为残忍;或表现出畏惧退缩、过分软弱和怕事等。这种性格在家庭中的表现,长期累积下来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念的指导为基础。而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孩子获得观念意识的重要场所。若家长常会在家里议论社会、单位的事,并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孩子长期置身于某种道德氛围之中,会由于其年龄小、知识少,缺乏道德评价能力,而形成以家长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产生与家长同样的道德心理,并内化为自身的

  父母的不健康心理常表现为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懒惰、散漫,做事拖拉、马虎,为人处事不负责任,自私、不关心他人等。父母的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在家庭中构成了子女滋生坏习惯的温床。

  因而,要清除和避免家庭中的种种不良心理的影响,父母就要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正确的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消除和避免对子女心理上的不良影响,防止各种心理“病变”,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具有亲密性、早期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与教师相比,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任何人,也更有条件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察觉孩子内心细微的变化,才有可能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此,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

  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其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首先,它有助于孩子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性和自律性。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孩子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独立思索的能力;同时,家长若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教导孩子按一定行为规范处理事情,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也能使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此基础上,就有利于孩子稳定情绪和开朗性格的发展。其次,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发展孩子的情感、意识、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智能水平。研究证实,健康心理可以使个体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这对于调动个体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的形成,以及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所有神经联系的复活,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成员就要自觉而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塑造师。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态度、心理健康等,直接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施加影响。而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适应环境的能力,成材发展趋势等反过来又对父母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良的互动关系和父母心理健康水平的低下最终会导致青少年的身心障碍。例如:有的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以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有的父母心情忧郁,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比较冷淡;有的父母有

  或神经症倾向,常常感到焦虑、恐惧和不安全,人际关系较差,敌对感较高,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等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和不健康的行为对孩子都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相反,父母的情绪稳定、性格良好、家庭心理气氛和谐,会使孩子开朗活泼、自信乐观、交往能力强。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多是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只有真正提高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

  (三)、家长必须系统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原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家长要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如何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的一般规律。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并且有后一阶段的不同表现和不同需求,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这个发展规律,既不能超越阶段、超之过急,也不能一味等待,坐失良机。

  的过程并不是按照相等的速度发展的,也不是千篇一律按照同一方式进行的。因此,家长应在了解孩子

  一般规律的同时,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对孩子的目标期望值和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第三、家长要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实施方法。作为家长,要明确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基本要求和任务:一是创造条件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二是要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懂得如何有效的进行处理,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

  总之,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构建现代家庭,着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

  。”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

  、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上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

  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

  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心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认真上好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已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

  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应受到高度重视。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素质教育人的主体精神表现在什么

    素质教育人的主体精神表现在什么

    2019-12-06 22:33

  • 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家长的素质该如何提升?

    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家长的素质该如何提升?

    2019-12-06 22:32

  • 别再提什么素质教育真搞了家长孩子更累

    别再提什么素质教育真搞了家长孩子更累

    2019-12-06 22:31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