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岁的孙芳准备拍一套婚纱照。起初,孙芳和丈夫选定了标价近1万元的摄影套餐。与影楼商量后,孙芳把价格“砍”到了7799元,这让孙芳很有成就感。可是,最终的花费却高达148000元。孙芳“总感觉哪里不对。价格翻倍是事实。”原来,到了选婚纱的环节,问题出现了。“普通区的100套衣服又脏又难看。”孙芳说,在客服人员的一再劝说下,她加了2000多元升级了3套衣服。到了选照片环节,新的状况又出现了。影楼提出,因为顾客较多,时间有限,孙芳只能选两遍,而且只能从200多张照片中选80张入册。“我觉得每张照片都很好看,最后又加了5000多元,影楼答应可以选160张入册。就这样,原定的价格几乎翻倍。”(法制日报12月22日)
不只是孙芳,大学生梁珊也遇到过类似情形。那次,她是去影楼拍写真照。她说:“影楼的化妆品分等级,如果想用好的化妆品就要加钱,而所谓普通的化妆品大多属于劣质的‘三无’产品。另外,使用假睫毛也要加钱,拍照完成后想要拿底片还得加价。这样算下来,整体价格大大超出原本的预期。”其实,也不只是拍摄婚纱照这样的日常消费,有报道披露,在买车、买房这类消费中,消费潜规则也同样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消费时常常会遇到“多支付不必要花的钱却无可奈何”的情况。实际上就是遭遇了消费潜规则。近日,有媒体公布的一项调查披露,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各种消费活动中,消费潜规则几乎无处不在,令人防不胜防。
有关专家指出,所谓消费潜规则,就是一些商家反复采用的不透明、不公平、不诚信的交易习惯。这些“规则”,潜藏在各种书面的合同或口头的契约当中,难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是“一种违法的无效的交易习惯。”从法律角度说,这些形形色色的消费潜规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一系列权利,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甚至还有安全保障权、索赔权、隐私权等,让消费者很受伤。
时下,已经是法治社会。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各地都在创新工作举措,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优化营商法治环境。而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清除潜规则。只有清除了潜规则,才能避免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终结“劣币驱逐良币”等不良效应,以进一步健全诚信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和诚信中国建设携手并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道德、有良心、有法制意识、有进取心的企业应当自觉用法律的明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慎独自律、见贤思齐,诚信经营,自觉告别潜规则,视消费者为“上帝”,主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要有效防范消费潜规则,消费者一定要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前往一些企业消费时,要多一些理智,多一份慎重,对于不能接受的潜规则,在订立合同时,一定要看清楚、想明白。一旦遭遇消费潜规则,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到企业所在地的法院起诉。
有关监管部门必须积极履行自身职能,依法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行政许可、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行政处罚等诸多权限,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举措,加大巡查、监管和清除消费潜规则的力度,维护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公平的交易秩序,及时清除消费潜规则存在的土壤,有效治理并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非正常生态,着力打造一个“风清气正、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多赢共享、包容普惠”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作者:周志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