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21-01-16 16:37 我要评论( )

【摘要】文章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

  【摘要】文章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认为促使教育技术学科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当仁不让的两大重要任务。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由潜学科、发展学科、发达学科三个阶段构成。[1]尽管我国教育技术学经过了70多年的建设,建立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途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教育技术学科仍然处于“发展学科”阶段,要想成为“发达学科”,还需教育技术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入“十一五”期间,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促使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何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要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理清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要想理清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必须理清学科和专业的内涵。

  学科是区别学问的科目,像语文、算术等。(《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56页)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辞海》中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并指出“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2]

  周川教授认为专业可以从广义、狭义和特指三个方面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专业即某种职业不同于其它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主要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所谓特指的专业,则是指高等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高等学校中的专业。[3]

  在实际应用中,学科和专业的概念理解有些混乱。有时认为学科是种概念,专业是属概念;有时认为学科是属概念,专业是种概念。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学科是科学学概念,专业是教育学、社会学概念。本文采用的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学科”是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的划分,“专业”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是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结合点。

  龙春阳在论文《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建设和人才培养》[4]中对学科和专业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论述。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学科的划分和专业的设置标准不同。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有时一个学科下面设置多个专业,有时一个专业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例如,历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专门史等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则需要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撑。②学科和专业的构成要素不同。通常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具备3个要素: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所组成。③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科以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为目标,向社会贡献科研成果,推进知识的发展与创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发展提供不同层次人才。

  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平台。②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③专业培养的人才为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高校中的两项重要的建设工程,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都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环境,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主要有以下4点区别:①目的和内容不同。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对科学研究的需求,而专业建设仅仅是为了人才培养的需求。②建设对象不同。学科建设的对象是学科,而专业建设的对象是专业。③管理部门不同。学科建设的管理部门是国务院学位办、地方省级学位办和研究生院(部、处)。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和教务处。④地位和作用不同。学科建设关注的是学科前沿问题,其主要作用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专业建设的作用是人才培养,即本科生的培养。[5]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知识的实践基地。一般说来,研究型大学比较注重学科建设,应用型大学比较注重专业建设。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是指为发展教育技术学科而展开的学位点的建设,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队伍建设、研究成果产出等。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是指为发展教育技术专业为目的而展开的本科或专科建设,主要包括教育技术教学队伍建设、专科和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等。

  教育技术学是在人类分工进一步细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进一步交融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性质进一步凸显,这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具有特殊的内涵。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不是单一的学科建设,而是多个学科的综合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需要不同学科的支撑。教育技术理论基础有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非线性科学理论等。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有电子学技术、物理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有教育领域、企业领域、军事领域、医学领域等。“木桶理论”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显得苍白无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成败,有时不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往往根据自己的实践领域和研究范围,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技术和理论,而不是补上那块最短的木板。

  与其它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一样,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依托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的联系如下:①教育技术专业的出现,促使教育技术学科的出现;教育技术学科的出现,促进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初期,先有社会需求懂运用电气化设备(幻灯、投影、电影、广播等)进行教学的人才,才出现了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这个专业。1936年9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学制2年,第一届共招学生24名。[6]这是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3所大学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纳入正轨,走向新的征程。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是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知识源泉,为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在丰富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为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对明确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规范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和指导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③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实践平台,是连接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教育技术社会服务的桥梁。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的区别如下:①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教育技术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满足人类对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需要,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从人才培养方面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培养的是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教育技术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技术专科生、本科生)。从内容上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重心是导师队伍建设、学位点的建设、本领域前沿知识的探究等,工作突出科学研究,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重心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本专科课程的建设等,工作突出教学管理。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对象是教育技术学科,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对象是教育技术专业。③和其它学科和专业的管理部门不同一样,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也不同。④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作用是提升学科地位,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⑤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完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直接把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彰显教育技术学科的社会价值。

  一般来说,设有教育技术博士点、硕士点的大学比较注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其它普通院校比较注重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不是“孤立的两张皮”,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科建设可以带动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建设。

  教育技术学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知识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需要更好地传递人类知识的理论和技术,这促使教育技术学科的建立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出现。第二,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发挥了“教育技术精神”(电化教育精神),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地快速发展。

  经过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教育技术学科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

  焦建利在其论文《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7]中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阐述。目前,我国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有:过程资源说、现象规律说、教育中的技术说、教育媒体和方法应用说、技术问题说等。国外对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观点有:课题内容说、定义界定说、任务描述说。此外,李康从狭义层面上限定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为“媒体技术(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的现象和规律”[8]。

  李龙、李陆平、谢百治等人分别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9]、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10]、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11]、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12]等进行了探讨。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得到完善,形成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材(如,李克东主编《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胡隆主编《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导论》等)。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重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期刊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13]。

  重点学科建设方面。20世纪我国教育技术重点学科只有两个省级重点学科(1986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199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成为甘肃省重点学科)。进入21世纪,我国拥有了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6个省级重点学科(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

  科学研究方面。“七五”期间、“八五”期间、“九五”期间、“十五”期间、“十一五”首年,国家级教育技术课题的立项数分别是1、4、24、124、14,占总课题的比例分别是0.81%、0.88%、2.82%、4.37%、6.14%。从2003年至2006年,教育学一级学科全国精品课程共有25项,其中教育技术学精品课程占7项。在2001年度,国家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中,一等奖56项,其中教育技术占4项,二等奖434项,其中教育技术占16项。在2005年度,国家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中,一等奖总数59项,其中教育技术占4项,二等奖537项,其中教育技术占30项。从教育技术学论文看,2000年至2004年CSSCI引用在10次以上的教育学科论文,共66篇,15篇教育技术学方面的论文入围,占22.7%。从教育技术学著作和教材的影响来看,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南国农教授主编的《电化教育学》和《信息化教育概论》、祝智庭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在教育学类著作中获得了较高的引用率。从著作和教材发行量看,南国农教授主编的《电化教育学》发行量达到20万册以上,陈琳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发行量达到10万册以上。从国家级规划教材看,教育技术学著作和教材的份额提升,共有26部入选。

  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已经形成规模,教育技术博士生培养方兴未艾,教育技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拉开了序幕。2008年共有74所院校[14]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8所院校设有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此外,南京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分别招收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从2004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与瑞博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共建国内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分别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专业期刊建设方面。打造了两个教育技术学权威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有8种教育技术学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开放教育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上)》、《现代远距离教育》)进入CSSCI。此外,还建设了《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杂志》、《中小学电教》、《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导刊》等刊物。

  学术交流方面。2001年由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创办的“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已经分别于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五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以及下属的10多个专业委员会已经成为探讨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推动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学术会议。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已经成功在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CETA)已经成功举办五届。2006年7月,“首届全球ET学术峰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IDEC)已经成功举办七届。教育技术学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有力推动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此外,建设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技术网站,例如: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科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教育技术学科资源网等,为交流教育技术学科资源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明确了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基本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即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远程教育。[15]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了教育技术专业系统的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分别是学校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方向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和试验课程。[16]此外,还建设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技术精品课程。随着一些优秀教材的出版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有了较大改观,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规范了教育技术专科生、本科生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教学队伍建设和专科生、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培养的较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提高了教学队伍的质量和水平。2007年有208所院校[17]招收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这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对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育技术学科归属问题有待解决。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还不是十分明确。③教育技术学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尚未完整建立。④教育技术学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有待完善。⑤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方面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比较大。⑥教育技术学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⑦教育技术学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⑧专业期刊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在国际上权威性不高。⑨学术交流数量较多,但是交流水平和质量有待提升。

  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陈琳教授在其论文《中国教育技术本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18]中总结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面临6大问题:①专业的知晓度较低。②专业的教育改革缓慢。③专业办学水平悬殊太大。④专业定位不准。⑤师资水平远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⑥缺少忧患意识和前瞻考虑。此外,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过多,专业类型过杂,应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2007年,高校招生中[19],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有: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师范)、教育技术学(影视媒体技术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师范),专业类型有:教育学类、文学类、工学类、管理学类、理学类。

  隐藏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问题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技术学科的不成熟性”是一个主要原因。也就说,我们还没有较好地把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规律,还不知如何更好地建设教育技术学科和教育技术专业。

  解决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所能达到的,这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发挥教育技术精神,长期奋斗下去。总的指导思想是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依据问题找对策,瞄准方向找出路。

  解决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策略。①倡导把教育技术学设为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中设立“交叉学科”,把交叉学科性质比较突出的学科,如:教育技术学、知识科学、体育学、资源科学等设为“交叉学科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样就解决了教育技术学科放教育学类、文学类、工学类、管理学类、理学类下都不合适的尴尬局面。②适当加强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③继续探讨教育技术学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④继续完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⑤强化教育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缩小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⑥继续提高教育技术学科学研究水平。⑦适当增加教育技术博士点数量,以满足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⑧提高专业期刊的办刊质量和水平,建议部分刊物设置“教育技术环球视点”专栏,面向全球征集高质量稿件,争取创出世界一流的刊物。⑨在追求学术交流数量的同时,注重交流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解决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策略。陈琳教授给出来解决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4条建议[20]:①加强宣传,突破重围。②启动全国性的教育技术本科教育评估。③科学论证,明确专业定位。④大力提升师资水平。此外,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是解决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好方法。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相通的,不是孤立的。学科建设问题的解决促进专业建设问题的解决,专业建设问题的解决影响学科建设问题的解决。应该以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带动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对不成熟性决定了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促使教育技术学科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了教育技术工作者当仁不让的两大重要任务。

  [5] 梁传杰,刘双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比较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105-106.

  [9] 李龙.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3,(9):3-6.

  [10] 李陆平,谢百治,祝文生.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3,(3):58-59.

  [11] 李龙. 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4,(2):3-8.

  [12] 谢百治,田屹,邓祖道,朱艾华,蔡耘,李冰. 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2): 18-22.

  [13] 陈琳.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的世纪提升[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摘要书评试读】-京东图书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摘要书评试读】-京东图书

    2021-01-18 14:07

  • 教育技术学属于哪类学科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吗?我只知道属于

    教育技术学属于哪类学科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吗?我只知道属于

    2020-01-26 14:12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