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自然也是学习的世纪。那么,21世纪人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该报告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Life—long study is the passport to the new millennium),而终身学习通过“四个学会”来实现,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近几年来,上百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在借鉴这一现代教育思想。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热爱学习,勇于探索与实践,富有批判与创新精神。
譬如,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学听四年级的语文课,听的是《小麻雀》一课。课文大意是:一只小麻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只狗冲过来要吃它。这时,一只老麻雀冲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把狗吓住了。课文最后问:老麻雀的行动表现了什么精神?标准答案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
可是,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个答案。课文没有证明老麻雀是母的,还可能是公的呢。”年轻的女老师欣喜地表扬了这个男生,说他的分析有独到之处。
可以说,这是现代教学,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在应试教育猖獗的地方,常常是一切服从标准答案,集体失语严重。由电脑软件制造标准答案更荒唐,答:“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是对的,若答:“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则不对。这不是在制造“机器人”或“克隆人”吗?
应试教育必定让学生厌学。我们做当代中国中小学生状况调查时发现,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中小学生不超过10%。
孩子唱起了厌学歌曲:“书包最重的人是我 / 作业最多的人是我 / 每天起得最早的 / 睡得最晚的 / 是我是我还是我。”
另一首厌学歌曲更厉害:“太阳当空照 / 骷髅对我笑 /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 我去炸学校 / 老师不知道 / 一拉弦 / 赶快跑 / 轰隆一声 / 学校炸没了!”
想把学校炸掉的学生,怎么能不厌学呢?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呼吁,全世界都要同学业失败现象做斗争。
其实,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莫过于四个字,即兴趣与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难以终身学习,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兴趣难以持久,更难以成就大业。
人生来就是一个学习者,从小就有学习需要。但是,进入学校及工作岗位之后,学习需要分化为四种不同的需要,即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报答需要、竞争需要。最好的是认知需要,即学习就是为求知,就是为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一个人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另三种需要都有消极性,尤其以竞争需要最糟糕,因为以竞争需要为主的学习者,容易患“成就焦虑”,总怕超不过别人,总怕被别人赶上自己,势必在战战兢兢之中采取最保守也最艰苦的学习方法,发展不会有后劲儿。许多校园悲剧原因皆出于此。杭州天长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发现了奇特的“第10名现象”,即学习成绩在10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高于尖子生,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
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是“知”与“行”的关系。它有一个重要概念是:21世纪的人才,由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由技能到能力。资格即职务、职称、工龄、年龄等等,能力则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能力等等。从技能到能力,指的是从狭窄的劳动技能到个人综素质的发展,也叫做第二智慧,即创造力(第一智慧指对知识的掌握)。
如:我们公认比尔·盖茨为知识英雄、世界首富,他却靠的并非仅仅是知识,也并非单纯的电脑技术,而是一个杰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
即使古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学会做事。如诸葛亮为何能大败曹操呢?主要原因在于联吴抗曹。当时,蜀国势单力薄,于是,诸葛亮来到吴国寻求合作。吴国文武群臣讥笑他打不过曹操,让吴国帮忙等等。诸葛亮镇定自若,讲明分则败、合则胜的双赢策略,终于让孙权动了心。吴蜀联手赤壁之战,让曹操几十万兵马溃不成军。这才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这是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成功范例。
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父母与教师忽视孩子子做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走进校园或走向社会大吃苦头。北京一高三女生胸有成竹考中央美院,却因公共汽车坏在路上,她一直等到考试开始还在车上。此时,满街都是出租车,她兜里有100多元钱也想不起打车,因为她是好孩子,从未打过出租车。这一误考至少要等一年。有好几位女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入学后连连被骗被侮追答几年来,《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还创办了“星星河快乐农庄”(此项目已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继续做)。组织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到郊外群山环抱的小村子里,与农村小伙伴一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玩农家游戏,干农家活。这一活动大受城乡孩子与父母的欢迎,还得到了朗讯公司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支持。
可以说,上述项目都是使孩子学会共处的好模式,尤其对独生子女大有益处,起到了“以群治独”的奇效。学会与人共处,或许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教育目标是:“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the complete fulfilment of man),是人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的完整实现,即“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中的“to be”的原意,在这里不应是“生存”、“存在”,而应是“to be human”、“to be a complete man”,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完整的人”。
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唯一的中国委员周南照先生解释,“学会做人”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中译本《学会生存》)的主题思想。
学会做人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像、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甚至是纳米时代。纳米,又称毫微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的长度,普通发丝就有6万-7万纳米粗。通过纳米材料、超精度微加工方法、微机电系统三大关键技术,今后二、三十年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处境。但是,高科技未必与高道德同步而来,高科技时代也可能造就出冷酷无情的罪犯。
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309室,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讲座会正在进行。
这个28岁的青年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出国考试由中国政府公派来美的留学生,幽灵般地溜进了会场。他穿着大茄克,带着一个提包,无声地坐在会场一角。
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作者周励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悲剧的发生。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展开全部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追答(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
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要重视发展性教学,“知识--能力—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