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成功,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必不可少的进步阶梯。而儿童相比于大人,尤显得特别的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起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每一个细小愿望的实现,都是一份自信心的扎根与生长,每一个行动目标的完成,都是一种求知欲及行为能力的肯定与推进。现代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一种叫“脑内吗啡”的东西,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正因此,这种有物质性支撑的心理因素会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基于这一点,人们又常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成功之母”与“失败是成功之母”都是经验的吸收与转化。前者是直接的转化而后者是间接的转化,因此,成功的经验更有利于促进儿童聪明才智的发育生长和自信、自尊心理的牢固扎根。大量的儿童成长研究表明,儿童的自信来自不断地成功。如果反复地失败,则会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相信,相信孩子一定能成功;只是时间有早迟,术业有门类;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爱而精彩的生命,只是绽放形式不同——大树要参天,小草遍天涯,飞鸟很自在,虫儿得悠闲……
下面这几点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当也是可以帮助你调整自己的思路而择善行之的。
注意适合,如果估计到难度大(比如孩子上课不专心,作业就容易遇到困难),就通过提示暗示引导协助等办法,使之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复习回顾是最好的学习习惯,先把相关的知识及方法复习巩固),,这样困难的事就变容易了。逐渐地,孩子尝到复习的甜头,那然后呢就不用说了。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儿童对身边的玩具、对周围的物品、对生活中的事物,总是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摆弄这个、玩耍那个,尤其是看到大人正在做的事情,他们总是喜欢插手,比如,妈妈在洗衣服,他们会伸手去玩水,爸爸在沏茶,他们会伸手去拿茶杯。显然,这些让孩子有兴趣做的事有些是不适合让孩子做的,因为孩子还不懂得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这件事以及做事的过程有何危险或会否造成何种损失之类。在这种时刻,大人们总是不加思索地慌忙急切制止。其实,只要不是有危险或者虽有危险而家长可以在一旁随时施以援手的话,不妨让孩子把他(她)有兴趣做而也适合其做的事尝试做完成。比如让孩子洗自己的袜子,相对于孩子学会洗袜子的成功喜悦来说,把地板弄湿把身上衣服弄湿那都是无需计较的小事。
因此,无论孩子是在做游戏,还是玩玩具,做手工,做家务事,做课本中的作业,只要是孩子有兴趣做而又适合其做的,都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有难度的则还要适当引导,务必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场合,父母要当个帮手而不要有太多的禁令。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盘碗而严厉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便会体验到做事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因此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根据孩子实情判断估计,把总的目标分解细化,从低到高由少到多,(目标要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达到的那种水准)逐步提升要求;在一定阶段,帮助其回顾总结,得出结论:自己能行,不输于或高于别人。如果,有困难适度提示指导,给予一定的方法、步骤供选择。
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身体素质、智力水平、活动能力及对事物的认识等方面都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量力而行是家长给孩子制定活动目标和评价其成功与否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般来说,许多家长往往正是忽视这一点,总是习惯用家长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表现。这样就容易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而不考虑其所能接受和承受的能力,一味强迫学这、做那。其结果是,使孩子整天处在“高压”的状态下,由于目标与要求超出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心理能力,孩子无法完成家长规定的任务,从而引发厌烦情绪,最终很可能失去该项学习或活动的兴趣。
问题在于家长的过高要求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拔苗助长”行为。家长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即必须站在孩子的发展水平上去和他制定发展的目标,去评价他的发展水平。许多儿童教育学家经常告诫家长说,当你批评和训斥孩子不明白一项事理或做不好一件事时,你不妨蹲下来和孩子说。原来,当你蹲下来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时,你会发现原来眼里看到的跟居高临下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而你已习惯用大人的高度去衡量孩子的能力。据说美国有一个幼儿园,别出心裁地在家长中举办了一次很特殊的活动,他们把一些日常家庭用品按照相对于孩子的比例“放大”制作后让家长使用。这样一来,家长们便体验到平常得心应手的家务如今做起来却也颇为艰难。这事给家长们极大启发,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到在大人眼中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对于孩子们来说,的确是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所以,量力而行是让孩子不至于失掉许多本来可以让他们体验成功喜悦机会的有力保证。
就最受家长关注的孩子的学习问题来说,量力而行的原则尤其重要,切不可把目标定的太高,要求操之过急。要合理分析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学习状况,根据各门功课成绩的基础来制定各自的目标。无论语文、数学,相对于自己能有一点进步,就应该鼓励。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成功的尝试。不必要求一定要争到第几名,那种只要大人有面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能力做到的指令除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外毫无用处。
通过观察调查记录来了解孩子实况,发现孩子优势及潜能,帮助准确认识其短板;也许有的要去尝试体验后才知道。但是一定要让孩子在文化学习之外,确保一项专长——不仅是能够立足自身群体的资本,也是奠基未来幸福生活的资本。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既有共同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智力提高的阶段性特征,也有各自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此,要让孩子都同样具备学业、才艺及技术的可塑性是不现实的。孩子的性格、兴趣及发展的潜能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较早就显示了自己在某些专业尤其是才艺方面的兴趣和潜能,有的孩子则什么都试过了还是看不出有哪些可以塑造的长处。也许没有长处本身也是一种长处,因为他可以为自己保留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发现,人具有空间、音乐、运动、逻辑、数学、语言、交际、自省、自然等多元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在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各个领域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家长只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但太多的时候,家长们往往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这些家长觉得,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啥都不懂的,而父母则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幸福的,因此必须尽早为孩子做好人生规划,依据自己对孩子的定位及早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练。这种育儿观听起来颇有道理,也确有许多辉煌的成功个例,其中不少都已成为社会的知名人物,委实让许多家长羡慕和仿效之。但问题是,当你把孩子带进一扇门时,你让孩子失去了可以进入其他很多扇门的机遇。而且,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有时往往也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成龙”的素质和潜能,其结果便可能导致逼子成龙的行为。如果逼成功当然皆大欢喜,如果逼疯了则后果不堪设想。正确的做法应是根据孩子的潜能,发展他的长处,这样比较容易让孩子更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常来说,在专业方面体验成功的喜悦,难度比较大,需要有更多的意志和耐心。而让孩子自由发展,任凭其兴趣和爱好在更多的领域翱翔,体验成功的机会自然要多得多。对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知识的广泛学习和经验的广泛积累,会为自己的人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而更多的成功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从这一点来说,给孩子保留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孩子体验更多的成功喜悦,对其未来的人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也有不少的家长是不顾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一味简单地按目前是否对提高考试成绩有用或者将来是否对孩子求职生存有用的标准来给孩子确定特长培训项目,这种功利性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
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不要一开始就希望他能在某个方面将来能成名成家,而只是为了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多一份特长,多一份自娱自乐和开心就行。培养孩子是一项慢工程,孩子在进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不能表现得一不如你所愿,就心急如焚,觉得孩子这也不成那也不成。家长一定要放弃急功进利的心理。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所说的,儿童是需要做梦、犯傻,需要慢慢地长大的,不能急功近利。正是这种看上去的浪费,却为儿童赢得了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凌志军在《微软小子》里举过一个事例。一个叫沃伦的美国孩子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中国父母,大都会很自豪地为孩子的成功而马上把孩子送进大学的校门。但这位美国妈妈却不这么做,她不想让儿子马上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在这位孩子的母亲看来,兴趣,快乐的童年,远比成绩、奖状、学历证书要重要得多。她说,“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这种豁达与宽容的心态和尊重孩子的人生自由确保其有足够的兴趣发展空间的教育观念是中国父母较少有的。
要鼓励或表扬努力的状态、方法、步骤,帮助分析实情原因,使之看到成功的希望。(适度借助著名的案例故事、名人名言)
学习、活动、做事,总有胜败、输赢,希望成功,也应该容许失败。在这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的结果出现后,家长如何给予孩子应有的评定和鼓励,是区分家长是否具有激励孩子保持上进心和前进动力的最好事例。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必以怜悯的态度去安慰孩子,也不可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能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明确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失败过,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最容易看到的好处是可以淡化孩子的自卑感,让孩子永远保持一份自信与自尊,保持上进的动力。
家长们应该记住《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过的这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很多父母都期待孩子能成功。事实上,成功也在引领着我们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迈进。但是,究竟什么是成功,不少家长不一定能明白。其实,对于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把自己最好的状况表现出来。作为家长,必须懂得,屈从于外部标准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应过度看重别人会怎么看。一个孩子能乐观开朗、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如果以牺牲孩子内心的幸福感受,获得所谓的成功,这只是最终将失败的成功。
对于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做在经过努力而能够做到的事情,通过努力达到成功才能更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比如故事、绘本、卡片游戏、绘画、亲自共做等,把知识学习融入其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开发适合的学习、锻炼模式——游戏、活动绝对是孩子喜欢的。融入生活中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结果虽然重要,如分数,但是关注过程会比这个更有效。注意其状态(认真程度、对该事认识、姿势、)还有方法步骤——实际上过程做到了,结果自然好,只是时间问题。
不要孩子还小,等。习惯、品性培养是从婴孩时代就开始了的。学前几岁的时候最重要。话说三岁看大哦。习惯培养别指望学校、老师——那时候肠子青了不怪我。
看过最影响世界的的书没有,这两个关键词一定会出现。榜样示范胜过任何的说教。
让孩子知道,作为普通家庭的成员(非土豪、非官非富),各人自己要努力承担责任——家长自己认真地做自己的事(家务、工作、学习、看书)来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切不可看电视、耍手机、玩游戏!
尽量不把负面信息传递给孩子,哪怕不可避免的都要适度调整,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尽量用发展和长远或者淡薄的眼光来看待。即便学校、老师的某些状况不恰当。
如果孩子的努力不果或糟糕,仍然要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正确认识到失败、挫折、迷茫、困惑等负面反应是自然的也是必须的。体验一次则离成功和幸福更进一步。适度的挫折感或失败体验之后的成功更是会让孩子倍加珍惜!
赏识与惩戒要“约法三章”,依据事实有原则,鼓励引导要多,表扬赏识其次,批评惩罚慎用——要针对痛点(孩子喜爱、害怕、在意的是什么家长要清楚)。
手机、电脑、电视、助学设备等都可以用,关键是科学使用,用在有益的方面。但最有效的是能够调动孩子多种器官感官的东西,如手脚并用,口手并用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