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此身、此时、此地——教育是一种唤醒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19-11-12 21:05 我要评论( )

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做人,这才是今天我们除了分数之外,教育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才是教育即生活的最好说明。衣、食、

  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做人,这才是今天我们除了分数之外,教育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才是“教育即生活”的最好说明。衣、食、住、行,它既与知识有关,与能力有关,更与价值观有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不是应该从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开始吗?——

  生活像一条奔涌向前的激流,那一朵朵的浪花就是细节。弹指一挥间,你们到了告别母校,踏上新征程的时刻。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三年来你和母校的N个细节?是龙运平老师推着轮椅送摔伤的同学参加英语听说考试的镜头,还是郑晓芬老师每天课间面批作文同学排队等候的场面?是朱玉龙老师制作微课网络答疑的事情,还是沈浩杰、罗日鹏同学不管作业再多,坚持每天下午放学后绕操场跑步20分钟的经历?……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同学都有这样的镜头,这样的场面,这样的事情,这样的经历,成为你人生美好的记忆。初中三年,以细节的方式存在;初中三年,刻成你生命的年轮。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简朴而又隆重的毕业典礼,是想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留下母校美好的记忆、最后的细节。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年以后还能用的,是素养;学校里给的细节、留的记忆,很多年之后还能时不时想起的,我们希望是感动,是激励,是温暖。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是的,作为母校的老师,我们不必追,也追不上你们年轻的脚步,但是我相信,无论你们走到哪里,你们一定会记得,有一个精神的家园,在深圳宝安;有一处温暖的所在,叫玉林路三号!我相信,除了学霸张凯文,你们一定还会记得,富有经验的刘卫英,多才多艺的陈琳琳,年轻活力的刘玉红,任劳任怨的陈婷,责任心强的潘海苑,善于创新的陈丽红,踏实肯干的龙运平,善动脑静的郑丹霞……还有更多我今天没有报出名字,但他们的名字早已刻在你心底的老师们。

  作为一名新校长,我很遗憾没能在三年前亲自迎接你们的到来,却很荣幸能够亲眼见证你们最后三个月的拼搏。刚才我在播放的短片中说,“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确是这样,母校三年,你努力过,你拼搏过;你笑过,你哭过,都将成为你生命的细节,都值得你在记忆中珍藏。“一往无前回眸岁月可圈点三载,实旷来远凝眸未来期树人百年”,我们新中一实的老师们将从现在开始,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文化品位高端,名优教师集聚,教育质量优异,学生发展适切”,致力于办一所百年老校。当有一天,你从少年走向青年,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校园走向世界……我希望你能自豪地说一声:我来自新中一实!

  不久前,和在座中的一位同学聊天。她问我座右铭是什么,我告诉她,我的座右铭是从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那里借来的。朱光潜先生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今天,我把“此身、此时、此地”这六个字作为临别赠言转送给大家,愿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做自己,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并且记得,常回家看看!你们是学校的骄傲!

  (文章转自袁卫星老师简书。著作权属本人所有。各媒体刊用须经本人同意。向作者致谢!)

  很高兴能来到咱们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和大家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今天,借这个升旗仪式,我想说一说我的办学理念。我的办学理念除了前面说过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外,还有“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当然,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还需要咱们师生员工,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在集团办学理念的统领之下,共同思考,共同确立,形成我们共同的愿景。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眼下我的办学理念是:每一位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的学生都能学会走路!

  那么我来问你:早晨上学的时候,家长电动车带着你逆行到校门口,你劝阻没有?在校园里,你有没有追逐打闹、上下楼梯还在奔跑?骑车上学,你有没有贪图方便,不顾危险,将自行车骑上快车道?……走路,关乎安全。

  我再问你:你平时在家,有没有把走路当作一种锻炼?你知道一个人一天走多少步路算是健康运动?步行锻炼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走路,关乎健康。

  我再问你:亲人把你送到学校,你下了车有没有和他们道别,说声“谢谢”?校园里迎面遇到老师,你有没有行礼说一声“老师好”?去到公共场所乘坐电动扶梯,有没有靠右站让出左边通道?……走路,关乎文明。

  我再问你,如果你爸爸妈妈开负气车、扔车窗垃圾你怎么办?大街上看到老大爷、老奶奶摔倒了,你扶不扶、怎么扶?和同学起了矛盾,你是拦住人家不让路,甚至拳脚相加,还是像古人那样来个“将相和”?……走路,关乎伦理。

  第一件事。有一天,我坐地铁下班回家,在车厢见到两个刚放学的初中生,手抓葱油大饼,在那里吃得津津有味。葱油的味道,很快弥漫了整节车箱。站得离两个学生较近的一位男士,十分友好而又严肃地指出:“小朋友,地铁上不要吃东西,回家再吃。”两个初中生只翻了翻白眼,照吃无误。我和那位男士一样感到无奈,也感到悲哀。是的,两个孩子也许是真的饿了,但在地铁上不吃东西,应是惯例,应是规矩。一来,这里有个安全问题。油性食物洒落到地面容易滑倒乘客,造成损伤;食物残渣也易滋生蚊蝇,引来蟑螂和老鼠,老鼠咬断电缆就会造成通讯、信号中断,影响行车安全。二来,这里有个健康问题。地铁上人员流动大,滋生细菌多,你张大了嘴巴在那里啃食,难免会将细菌、病菌带入口腔。再者,这里有个文明问题。地铁基本上都位于地下20至30米深处,车厢相对封闭,尽管装有通风设备,但吃东西产生的气味会对周围的乘客造成不良影响,污染车厢空气。这样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是我们的有些同学为什么不懂?或许是懂了,却不把它当一回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包括我们的社会,在对孩子的教养问题上,有没有缺失?

  第二件事。我坐高铁去省城,我的外侧坐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法国女士。在一个多小时的旅程,这位女士一直都在安静地看一本法文小说,仿佛车厢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喧闹声与她无涉。车到南京南站,她把书小心翼翼地收好,挎上包,站起身来。我也自然站起,准备下车。没想到的是,女士站上过道后,往后退一步,微笑着向我做了个“请”的手势,让我先行。我心生感慨:人家讲文明,不给别人添麻烦,她一定是怕拿架上的行李妨碍别人所以让我先行。我向她微笑道谢之后,走上过道。出乎我意料的是:女士根本没有什么架上行李要拿,她在我起步之后,亦然起步,款款施行,显示出一种令人肃然的优雅。是的,“礼让”二字谁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忘了以行动给它诠释。法国女士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什么我没有伸出手来,向她那样做一个“请”的姿势?为什么我们中的大部分总是那么着急?进了电梯赶紧按关门钮,还而不是等一等外面着急赶来的别人;演出刚结束即起身离座不管演员是否谢幕……

  第三件事,是作家梁晓声经历的事。一次在国外,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外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问司机:“能超车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那位先生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说到这,我想总结一下。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做人,这才是今天我们除了分数之外,教育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才是“教育即生活”的最好说明。衣、食、住、行,它既与知识有关,与能力有关,更与价值观有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不是应该从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开始吗?

  所以,我再重复一遍:我当下的教育理想是:新中一实的每一位学生都会走路,都走好路!希望从今天开始,校园里不再有不讲安全,不讲健康,不讲文明,不讲伦理的学生;希望走出校园,不看我们的校徽,人们也能通过我们的言行认出我们是一实的人。我们一起努力!

  袁卫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任江苏省苏州市语文教研员,现任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等称号,著有《中学语文教与学》《听袁卫星老师讲课》《做一个理想教师》等专著10余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袁卫星在教育教学领域成绩斐然。而他和生命教育的连接则缘于一个偶然的事件。

  2003年,他所在班上一名学生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有轻生倾向的文字,幸被其同学发现,时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袁卫星在课前30分钟决定取消授课内容,改讲《善待生命》。在课上,他引用台湾一名9岁身患残疾的小男孩周大观的童诗《我还有一只脚》讲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课堂所呈现和探讨的生命的韧性和张力及时“挽救”了一个学生的生命。

  袁卫星却由此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从事的“教书”职业,是否做到了真正地“育人”。他说:“如果仅做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而不是‘用语文来教学生’的老师,不能通过教育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呢?”出于对生命的真切关注和对教育的真挚热爱,袁卫星在语文教育教学的领域之外,开始“跳出学科看教育”,同时“透过教育‘育’生命”,也唤醒了他内心的一个教育理想,开启了他教育人生中的“生命教育”之路。

  怎样让教育为生命打上灵动的底色,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如花绽放,让生命教育落地生根?《新生命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是袁卫星感受深刻的一次生命教育经历。

  最初,教材的编写设置了两个版本。一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形式,一种是现在的绘本故事或活动体验形式。为此,他们专门请家长、学生和老师一起来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的版本。最后,编写组认为,教育还是应当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中心,编孩子喜欢的教材,让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所以,教材最终采用了开放式的框架,让教材本身即体现出一种生命力和生长力;在教材的使用上,同样采取开放式的内容和形式,既丰富多彩又灵活多样。

  生命教育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社会人士都应当是生命教育的老师,同时也是受教育对象。目前,我们日益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但当前的学校教学中,生命教育还存在着起步较晚、理念欠缺、教材缺乏、课程不足等问题。因此,整合这些资源,并走向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趋势。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全面积极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袁卫星理想中的生命教育,是通过关注生命、敬畏生命、珍视生命,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个体的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诗意,从而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袁卫星对生命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尝试,如多学科融合生命教育;开展专题生命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在学校生活与管理方面,力争让生命教育融入教育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中。

  多年来,袁卫星一直笔耕不辍,在诸多文字著述中倾注了他对生命、对教育的种种关怀和思考。从2004年出版《生命课》系列丛书,到参与完成并修订《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再到出版《新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在生命教育探索和实践的路上,袁卫星走得很投入、很快乐。

  展望未来,袁卫星说,他和他的新生命教育团队将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继续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研制生命教育专设课程指导纲要,开发小学至高中12个年级的生命教育专设课程,编写一套符合中国教育国情和儿童发展需要的生命教育专设课程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多所学校进行推广,努力使学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求助一篇朱自清的《把教育视为一种信仰》读后感1500字左右

    求助一篇朱自清的《把教育视为一种信仰》读后感1500字左右

    2019-11-11 03:59

  • 根据“作为”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写句子1(指:当作作为)2指:(建

    根据“作为”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写句子1(指:当作作为)2指:(建

    2019-11-09 18:50

  • 跟前任分手四年多了最近他失恋了问我对他还有没有感觉这是什么意

    跟前任分手四年多了最近他失恋了问我对他还有没有感觉这是什么意

    2019-11-09 18:48

  • 陆游为什么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失地?

    陆游为什么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失地?

    2019-11-09 18:42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