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中小学教育是免费的。免费免到学生在学校里所用的一切笔墨纸张,包括美术课手工课的油彩画纸画笔胶水全由学校提供。所以个人买的文具都放在家里供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用,而上学时背的书包里只有三个本子,一个水壶外加一个饭盒。
但这并不是说这个学上的一分钱也不花,还是要花钱的。一年要交大约2000块钱,这两千块钱就包括了校服,外出活动和校内各种活动的费用,比方租车,租场地,各种门票,还有学校自己组织的晚会等等。校服的料子真好,穿着舒服,洗了以后,容易干。特别是冬天那个厚外套从洗衣机里一拿出来就半干了,一晾,就能穿了。新西兰雨水多很潮湿,衣服的这个特点特别重要,因为孩子的衣服每天都要洗换,就算是冬天的外套两天也得洗一次,因为他们下了课就是放羊一样的满操场跑,衣服特别容易脏。有了这个特点,一个学生夏装买两套,冬装买一套即可,完全能保证头天洗第二天早晨就穿上。孩子长得快,多买校服会造成浪费。学校考虑的很周到。
孙子上一年级,我吃惊地发现他们没有统一课本。他们每节课的课文都是由老师自己找的教学材料,打印出来后,由做志愿者的家长帮忙给每个孩子贴在本子上的。通常在另一边的页面上都留有空白,让孩子学完课文还有跟所学内容相符的美术或手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当然,这教材老师们不是随便找,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找。他们的教学大纲非常完善和细致,遵照这个大纲,老师们可以灵活自由的选择教材,这对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是一个考验。幼儿园里同一个班的孩子,因为住的社区不同而进了不同的学校(新西兰严格执行就近上学的规定,但幼儿园随便选),他们所学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老师们选择教材时很注意内容活泼有趣,不拘泥死板,充分贴合了孩子们的天性,真正的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而且他们的教材里不讲政治,更没有思想正确。下面选了几篇课文。这些诗歌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幽默诙谐。但是一翻成中文就无法体会这种魅力了。
这篇课文也是打印后贴到本子上的,右边的图画是孙子画的。那黄色棕色的“玻璃”掀起来后,会看到课文中描述的车厢里的情景。
《我真希望我是一个海盗》(该篇课文若是在咱们国家,估计家长要投诉,教师要下岗,校长要检讨)
《一粒小种子》这边黑土地下的黄色种子有个小绳,拉起来,种子就会破土而出了。
《为自己画像》上面那个方框里填上自己的名字。那么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超级酷”,“有自己的思想”,“心中充满爱”,尽管看别人也不错,但是“我更高兴做这个非常特别的我!!”没提到学习好,没有提到远大理想,甚至没提到道德品质。就是喜欢自己,自信!
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涉及毛利语了。这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这些彩色的文字都是毛利语。新西兰政府确实很重视毛利文化和与毛利人的团结。
到了新西兰,教孙子学中文的责任就落在我的肩上。来的时候特意买了一本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准备照着这个教材教孙子学中文。相比之下,我明显地感到中国的小学课本缺少趣味性,里面都是一本正经的内容,充满了“思想教育”的味道。跟我小学时用的课本相比,印刷版面设计确实与时俱进了,但教育的理念没有变化。
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本,就讲台湾问题了。教材的编篡者们就是想用这一课让老师们告诉小朋友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艾玛!有点太性急了吧!这些孩子连中国大陆有多少个省都还弄不明白,那么迫不及待的讲台湾又是何必呢?这些孩子就算是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又能怎样?对台湾的“统”还是“独”能起什么作用?这些专家学者那么性急的把这些有关政治的东西拿到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来,不就是为了“政治”正确么?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费了老劲了。孙子问:奶奶,电报是什么?艾玛!这教着中文,还得连科学发展史一块教着?我拉开架势,跟孙子解释什么是电报。我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没有电脑blah blah blah 。。。到了180多年前,有个科学家发明了电报blah blah blah。。。电报的原理是blah blah blah。。。我一边说还一边学着那老电影上我地下工作者发电报的样子做示范。。。我不知道学校老师讲这课的时候都怎么跟学生解释“电报”这个东西,更拿不准小孩子们会不会在课堂上问“什么是电报”这个问题。
这本教材的编写审批时间都在封面写的清清楚楚。我是在网上买的。后来我想现在一定有新版了,只是我没买到而已。又是“研究所”又是“开发中心”又是“教材审定委员会”,这得有多少专家学者啊,不可能一本教材15年不变,但也绝对不会变的很快。如果已经有了新版,不知道这种以“三热爱”“思想教育”和“政治正确”为主的内容还有多少?真希望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不要过早地沾染成人社会的东西,哪怕它无比正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