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用自己的心血来创作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其根本目的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造人性。无论哪位作家,在描绘社会生活时,都不会是毫无目的的“纯客观”反映,无论他是否自觉,在选取素材、塑造形象时,必然融入他对生活的评价,他的爱与憎,以及他的生活理想与对真理之探求。这也正是对于文学教育审美功效的最好回答。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除了认识功能、娱乐功能之外,文学还有教育功能。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学都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曾说:“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要接受文学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育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和重视。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我国先秦时期曾将文、史、哲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则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亦称“语言艺术”。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上,文学教育注意挖掘语言的深层意蕴,体悟词语的言外之意,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品评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内容,从而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显然,文学教育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就是培养人格的教育,人格教育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其本质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人格教育基本特征是突出个性和创新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个性的培养显然是文学教育需要重视的关键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或艺术家不能不是一般人,因此,对于他所描写的事物,他不能(即使他希望这样做)不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就是艺术品的新的作用,凭着这个,艺术成了人的一种道德活动。”人们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信心和力量,使思想境界变得更加高尚。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光辉形象,影响了世界上许多追求人生价值的青少年。郭沫若在谈到文学教育的功效时,曾举例说:一座尼姑庵里住着一位妙龄尼姑名叫慈门。一次,一伙强盗闯入尼姑庵,将慈门捆在柱子上,然后开始抢劫财物。慈门无法反抗,便很超然地吟唱了一首诗歌。诗歌说的是波浪在夜里漫过了芦苇,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暗含的意思是说,庵里的东西本来都是从外面取来的,现在被抢去也是自然的。结果那些强盗把她从柱子上解下来,财物一点也不拿,各自逃走了。他认为“这完全是因慈门超然的情感引起强盗们超然的情感”。可见文学教育的功效,正是通过凡此种种“审美情感”间接地发生作用的。
我国古代很重视文学教育,诗、书、礼、乐在古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占据很高的地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育,赞《诗经》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还是知识的丰富程度来说,学《诗经》之于文学教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是以诗赋取士的,所以诗赋教育亦成为当时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明清以后,文学教育有所削弱,但从教育整体而论,文学教育一直是受到重视的。五四运动推进了新文化兴起,胡适曾经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将国语和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文学教育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与意义之不凡。
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一直都很重视文学教育,但以往在有些语文课堂上进行文学教育的方法却是机械的、刻板的、碎片化的、不科学的。面对一篇颇具文学性的文本诸如鲁迅杂文或李白诗歌,不是放手让学生去阅读、领会其写作特色、篇章结构、思想意蕴等多元要素,而是按照惯例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原本丰富有趣、意蕴多元的文学文本分得钉是钉,铆是铆,看似条分缕析、一清二楚,实际上却流失了最为宝贵的文学味道、文学营养、文学魅力。应该说,这样的文学教育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汲取有用的知识,而其深层价值则是塑造人们的灵魂。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素质。鲁迅说过:“在小说里可以发现社会,也可以发现我们自己。”狄德罗认为:“诗人、小说作家、演员,他们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打动人心。”美学家王朝闻也说:“认识艺术里的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它也一定反作用于对普通实际生活的敏感。”作家用自己的心血来创作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其根本目的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造人性。无论哪位作家,在描绘社会生活时,都不会是毫无目的的“纯客观”反映,无论他是否自觉,在选取素材、塑造形象时,必然融入他对生活的评价,他的爱与憎,以及他的生活理想与对真理之探求。这也正是对于文学教育审美功效的最好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