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上报房子户型算什么!拼爹妈、拼祖宗孩子教育面前中产低头!

字号+ 作者:lobtom 来源:未知 2018-09-26 19:25 我要评论( )

都说新学期、新气象,没想到班级新学期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调查居然与房事有关,校方美其名曰让幼儿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只是家长们实在摸不透,了解周边环境与家里的户型、房价有什么关系? 不过家长们也司空见惯了,毕竟调查身家背景已成为孩子入学考核的一

  都说新学期、新气象,没想到班级新学期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调查居然与“房事”有关,校方美其名曰“让幼儿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只是家长们实在摸不透,了解周边环境与家里的户型、房价有什么关系?

  不过家长们也司空见惯了,毕竟调查身家背景已成为孩子入学考核的一项硬指标,查房子算什么,去年上海某知名私校做得调查问卷更狠,对考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延伸至祖辈,要求填写祖辈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学历、毕业院校。

  拼妈、拼爹、拼祖宗、拼房产,是这个时代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必备品。中产们的焦虑早已不仅仅在房子和职场,孩子们的教育才是他们最大的焦虑源,也是他们看似风光背后最大的软肋。

  知乎上有一个长盛不衰的提问:“哪一个瞬间让你突然感受到了贫富差距?”回答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回复是人到中年有娃之后最让人扎心的:

  别的孩子家里有菲佣、有“管家”、有马场……好吧,我们不想让孩子有攀比心理,而且富养的含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物质,但类似这样的话家长心知肚明,一半真心、一半无奈。

  本以为这些调研是小概率事件,没想到身边的一位朋友就被赤裸裸地问过“家长能为学校提供哪些资源?”这样的问题。

  学校的调查问卷、介绍活动“一不小心”让中产家长们暴露了自己的身价,而家长群更是成为家长们新的“厮杀”战场。

  我们采访了数十位家长在家长群的生存现状,这些家长有一些共性:身处一二线大城市、孩里的孩子准备幼升小或已经在小学就读(均为较好的公立学校)、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最低学历是本科、家庭年收入算得上真正的中产。

  这些家长在家长群的“明争暗斗”让一众宫斗剧汗颜,他们因家长群引发的焦虑和心塞让人心疼。

  总体说来,家长群已经成为老师、以及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的最重要的渠道(没有之一)。通常,老师会在群里发布作业要求、比赛通知、培训事项、活动照片、行政事宜等,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极大便利。

  除了接受信息外,家长群还能顺便“窥视”一下别人家的孩子的情况,避免错过资源。

  只是,凡事没有完美。享受了家长群带来的便利,就不得不忍受一群中年人凑在一起的难看吃相:

  参加这次调研的一位朋友说,家长们谁不是一边在手机屏幕前翻着白眼骂其他家长“马屁精”、一边自己手指不停地敲着键盘,想方设法撰写给老师的马屁文。

  当然,家长群里唱大戏的主角们是家长,但“幕后大boss”是诸位老师。在老师眼里,家长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舞台”呢?

  当家长群里发生“是非官司”时,解决者也必定是老师。事关自己的孩子,这时往常毕恭毕敬的家长们可不是“好惹”的:

  至于那些复制粘贴,排队一样的“收到辛苦了”和洋洋洒洒的“屁文”,老师们心意领了,但内心还是想说一句: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为了孩子家长们无所不用其极去搞定老师,马屁是入门,红包、送礼实属正常。小时候我们瞧不上父母为了我们的学业奔波、送礼、低三下四,现在,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也长成了父母的模样。这大概是中产家庭的一次集体“沦陷”吧。

  托没有微信的福,美国家长不搞“家长群”这一套,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往来全靠邮件。每个班也会有一个家长委员会的负责人,但平时不会出现,只有当老师离职、过节号召大家给老师凑份子送小礼物时才会冒出来。礼金完全是自愿、不记名的,礼物通常是全班十六个家长凑100刀(约人民币700元),买超市购物卡给老师。注意,100美金分给全班5个老师。

  上个月班里的一位老师要离职了,班级家长委员会的负责人给家长们发了邮件,为表示对离职老师的感谢,号召大家在感谢卡上给老师留言,送的小礼物是一盆小植物,贺卡+植物,总价不超过10美金。

  这位家长还在邮件结尾处再三申明请大家自愿,以及如果有谁不愿意接收类似邮件请务必告知,她以后不会再发送。

  这么说来,美国的学校是一片“净土”喽?我原本也这么以为,直到最近和一位身在加州、曾同私立小学申请“厮杀”完的朋友聊过后才知道自己天真了。

  朋友的女儿申请湾区一所著名的私校,孩子要参与的考核内容高达八项,包括编程和矩阵推理这类非常烧脑的逻辑题,而且报考费非常贵,一年级以前600刀(4200元),年级越大费用越高。然后,还要带孩子去专门的测试机构测验智商(费用2000元),出具官方IQ证明。(也是非常“残忍”了……)

  这还没完,完成上述“硬实力”后,孩子自己还要写两篇作文:都是“用两个词描述自己”、“你是如何战胜一个困难”这类没有标准套路,又很反应自我认识和价值观的题目。(想想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没搞清的人生难题,却要6、7岁的孩子搞定考官……)

  首先你得有钱,这是底线;其次,还要考核一下你是不是什么“关系户”,朋友申请的那所学校里就有一项问家长“请列出您的任何亲人曾经为我校校友的,包括其名字、班级以及与您的关系。”(潜台词是:同一个圈子当然最好啦,捐钱也是方便省事嘛);当然,关于身家背景事无巨细的调研是必须的:职业、年收入、学历、曾做过什么公益/慈善事业、对社区的贡献……

  别着急,还没完,家长也得写作文呐!要回答“描述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值得被录取,是否和学校的价值观吻合”这种“形而上”的问题。

  朋友说,孩子申请个学校,感觉比自己当年出国做签证背景调查还“赤裸”、比他做个几百万的项目还累。

  所以啊,全世界父母在面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时,都是一样疲倦而又疯狂的。就像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Wednesday Martin在畅销书《Primates of Park Avenue》里写的:

  为了买学区房能让孩子就读好学校,家长必需通过小区家委会的层层面试。申请表上的调研内容包括你大学的成绩、你父母毕业的院校(也是看祖宗基因)、你每一张信用卡的卡号等等,估计只剩下每周作爱次数没有上报了。

  孩子是单纯的,但在非乌托邦的社会里,供他们成长的环境恐怕鲜有“净土“。无论是国内的中产阶级家长、还是纽约的精英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都有不顾颜面的讨好和低头认怂的时候。身为家长,我们对别的家长和自己都更理解、宽容些吧。

  作者【思小妞】:著有《焦虑突围:如何利用焦虑过好这一生》, 坐标美国,媒体人,专栏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孩子成绩和什么有关?美国教育部研究发现只有3个因素真正有用

    孩子成绩和什么有关?美国教育部研究发现只有3个因素真正有用

    2018-09-26 23:55

  • 教育局限性的思考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局限性的思考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2018-09-26 17:27

  • 中国教育:马云重回课堂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最受欢迎?

    中国教育:马云重回课堂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最受欢迎?

    2018-09-26 17:27

  • 加拿大13年的义务教育都教会了孩子什么?

    加拿大13年的义务教育都教会了孩子什么?

    2018-09-26 17:27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