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加之全国两会召开,学校午餐再次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法制日报3月11日)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亿人。校园餐业已经成为社会刚需。而校园餐频频出现安全问题,时刻牵动着广大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心。
去年8月发布的《学生餐营养指南》,规定了6岁至17岁中小学生,一日三餐的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食物种类及配餐原则等。然而,有媒体报道称,目前仍然有许多一线企业对此标准知之甚少。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校园具有相对的区域封闭性。为了食品安全,很多学校一般不允许学生在校外用餐,午餐集中供应便有了一定的市场垄断性。调查发现,现阶段,很多中小学校还不具备自己开办食堂供餐的条件,企业配送学生午餐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大量存在。
有业内人士披露,目前学校供应学生午餐主要有食堂委托经营,聘请专业的餐饮公司;学校经营,原料统一招标;午餐配送等几种方式。实践表明,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卫生、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
时下,多数学校采用“企业集中配送”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中间环节,学生家长和学生个人无法直接对接供餐企业,对供餐商无法进行选择。如果有些学校订餐负责人唯利是图,订餐环节不能确保公开透明,缺少必要监督,学校午餐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换句话说,只要订餐的环节公开透明,便于学生家长和学生个人进行有效监督,供餐形式不是关键,关键是校园餐的质量、安全能够得到相对保证。
中小学校供餐企业良莠不齐、饭菜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关键在于供餐环节不公开、不透明,学校订餐负责人与供餐企业背后存在利益往来,导致校餐供应商有机可乘。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校园餐频频出问题,其原因并不是供餐形式,而是由于缺少家长监督,导致在订餐环节出现权钱交易和腐败。也诚如有业内人士直言,学生午餐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食材质量、食品制作和存放等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目前,各地营养餐或学校食堂的安全与质量问题,都指向家长参与决策与监督机制缺乏,所以应当建立家长参与监督机制,发挥家长参与监督的作用。订餐过程,要有行政力量主导,更要有社会力量监督,招标必须透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食药监等市场监管部门应当着重监督供餐企业生产的源头和流通环节,使其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来生产校餐;市场监管和卫生部门,应从食品来源、制作和配送等环节实施常态化监管,经得起全面追溯,堵得住源头。
从目前情况看,校园餐的日常监管呈现多头管理态势,需要形成系统常规有效的管理体制。学校自主经营食堂缺乏监管考核评价标准,社会餐饮企业准入校园餐的资质、考核、评价、退出等机制不规范。有效解决校园餐安全问题,光有行政部门监管不行,市场竞争本身监管,才是最有力度、最可持续的监管。学校订餐人必须尽职尽责,让订餐环节公开透明。可以引入包括食品安全部门、行政部门、家长和社会力量的监督,媒体也要发挥监督政府部门的作用。为了保证中小学生校餐吃得健康安全,学校应选择认真负责的订餐人,市场监管部门应定期对供餐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公示,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了解实际情况,时时进行监督。时下,各地都在实施校长陪餐制度。校长陪餐有可取之处,但仍然没有能够杜绝以次充好等问题。关键是在行政主导之下,家长没有进行参与和实施监督。只有建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决策与监督的机制,让家长参与招标供餐的全过程,才能减少问题发生。
“校园餐安全问题频现”,亟待“刮骨疗毒”。针对现阶段我国在校园餐领域,立法、监管、评价等方面,尚缺乏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的现实,政府应鼓励符合要求的餐饮企业为学生提供物美价廉、科学合理、安全放心的营养午餐,并将之纳入政府采购,在财政补贴、用地、税收、标准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要尽快为中小学生午餐安全立法,建立健全中小学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等,对学生营养午餐标准、学校午餐供应与管理进行规范与约束,厘清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职责,确保校园餐的质量和安全。
(作者:周志宏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