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8》(下称“行业风险评估报告”) 的报告认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虽然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但保险业正处于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期、多年积累深层次矛盾释放期和保险发展模式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公司的风险逐步暴露。
其中,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现金流压力贯穿始终;财险公司成本高企、承保亏损等问题持续存在;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信用风险日趋加大。
现金流面临严峻考验
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指出, 虽然保险业2017年现金流整体较为充裕,但个体分化明显,局部流动性风险隐患显现,部分保险公司出现较大的流动性压力。
其中,部分人身险公司在业务结构调整期保费流入下降,同时退保金大幅增长,满期给付总量仍处于高位,现金流出压力持续上升。部分人身险公司过去高度依赖中短存续期业务,资产负债错配严重,现金流面临严峻考验。
7月5日,银保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5月,83家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142亿元,同比减少11.54%;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4213亿元,同比增长31.42%。其中,安邦人寿、和谐健康与弘康人寿原保费占比仍然低于监管规定的30%红线。
此外,共有32家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出现负增长。其中,华汇人寿、瑞泰人寿、和谐健康、幸福人寿和吉祥人寿规模保费负增长率大于6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监管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一些保险公司隐形的现金流风险被显性化。一方面,中短存续期产品面临退保和满期给付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业务收入急速收缩,这使得之前依赖新单现金流入补足给付缺口的模式难以持续,造成一些公司面临较为严重的现金流风险压力。在此过程中,保险公司要注意资产负债的匹配,避免高负债成本有可能造成利差损以及激进投资。
行业风险评估报告认为,部分过去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财险公司业务存量余额较大,考虑到这几家公司将面临较为集中的满期给付压力,需要警惕流动性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原保监会已决议停止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试点。以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大户”——西水股份(600291)控股子公司天安财险为例,其2017年年报显示,西水股份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09.14亿元,同比减少186.48%。究其大幅下滑的原因是,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净减少额886.75亿元。
此前,西水股份曾对外表示,2017年、2018年两年,天安财险需要偿付的到期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对应非寿险投资业务,未来需要支付的现金流,含保户收益)分别为906亿元和1237亿元。
产险公司经营压力
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指出,2017年,近八成财险公司处于承保亏损状态。车险方面,市场竞争依旧激烈,高费用率持续,近九成财险公司车险综合费用率超过40%。高费用问题带来中小财险公司亏损局面难以扭转,差异化经营策略屡屡受挫。
1—5月,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03%、15.78%、17.26%;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市场份额分别同比减少0.07%、增长0.09%、增长0.17%。
非车险方面,保费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增速达24.21%,自2013年至今首次超过车险增速;但非车险承保亏损加剧,经营问题较多。传统非车险种费率走低,保证保险业务风险需持续关注,部分意外险产品背离保险本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上,信用风险需持续关注,此前一些保险公司踩雷“营口港”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显示,一是债券市场主体评级下调与违约事件增加,风险企业性质、违约券种范围扩大,保险资金投资债券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二是随着保险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占比提升,信用风险敞口有所扩大。
某保险资管人士指出,保险资金投资债券和非标产品面临的信用风险整体趋于上升,以外部评级为基础的保险资金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应该加强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1-6月,1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共70项,合计注册规模1390.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3项,注册规模784.90亿元;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37项,注册规模605.10亿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