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0日讯 (记者 钱箐旎)资管新规的出台改变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过去赖以生存的舒适土壤,这要求银行资管必须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精耕细作的“真资管”的经营模式转型。“真资管”的经营模式本质是对传统资管业务逻辑的重构,涵盖前台、中台和后台等多个领域,需在投研、交易、运营、风控、合规、销售、系统等多方面做扎实的努力与锻造,而这一切均离不开与之相契合的人才战略。
6月29日,普益标准公布一份最新调研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1季度,中国银行资管行业人均管理理财存续规模为60.56亿,但不同性质银行人均管理规模差异较大,国有行及股份行等全国性银行占全市场总人数不到30%,但却管理着银行理财市场70%的市场份额。具体来看,全国性银行(含国有行和股份行)人均管理存续规模超过10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人均管理存续规模为30.79亿元;农村金融机构人均管理存续规模为12.44亿。
从理财业务组织管理模式选择来看,仅不足8%的银行理财业务部门为事业部形式,其余92%的机构均为非事业部制,尚无子公司成立;在非事业部制中,80%的银行理财业务管理部门为一级部门、12%的银行理财业务管理部门为二级部门。另外,仅有45.61%的银行设置了专门的资产管理部、资产管理业务中心、资产管理事业部或者资产管理中心;其余54.39%的银行将理财业务归属到金融市场部、财富管理中心、理财业务部、投行部等大部门进行管理。
从银行理财业务条线岗位设置看,50%以上为前台人员,包括产品、营销等岗位,中后台力量较为薄弱。具体来看,仅城市商业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的比例为1:1,其余类型银行中后台人员占比普遍在50%以下。
在理财业务条线相关岗位设置方面,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普遍更为重视风控合规,偏重于资管业务的实际落地与运作,而中后台支持如资产配置、投研、系统等力量极其薄弱。
投研岗位方面,各类型银行投资岗设置率高于研究岗。其中,40%的股份行理财业务管理部门设置了研究岗,在所有类型银行中研究岗设置率最高;资产配置与组合管理相关岗位方面,股份行设置率为50%,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率仅为10%左右;交易岗位方面,国有行设置率为50%,股份行设置率为64%,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交易相关岗位设置率只有30%;运营岗位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率仅略高于10%,其它各类型银行设置率基本为40%左右。
从银行理财业务人员素质看,目前各类银行理财业务从业人员主要为硕士学历,而高学历(博士、硕士)人才在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的占比呈依次下降趋势。其中,国有行理财业务从业人员主要为博士及硕士学历,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从业人员主要为硕士及本科学历,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高学历人才偏低。从证书资质看,股份行理财从业人员证书资质具备情况较为丰富,但整体看,银行理财从业人员证书资质拥有率仍较低。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当前,中国银行业资管业务的岗位设置与人才储备显然不能支持资管新规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在资管新规之下,各银行需对资管业务的组织架构、部门设置、交易与风控流程、业务逻辑等多方面进行重新建构。
就国有行与股份行而言,在现阶段各类型岗位设置率相对均衡的条件下,应进一步加强对投研以及系统两方面的人才建设。投研方面,需进行全市场、全领域的投研人才培养及储备;系统人才方面,可建立自有的资管业务系统开发或设计团队,直接对接本部门的业务人员,有效建设相关业务系统,通过金融科技,形成技术壁垒。
对于城商行及农村金融机构这类中小银行,应加强资产配置、组合管理、交易等相关人才建设,丰富产品条线,同时注重人才研究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中小银行资管机构投资岗位远多于研究岗位这一现实,需着眼于单一或小范围行业与领域,吸纳业务专才、研究专才,打造个性化的投研能力。
在系统建设上,中小银行并不具备大型银行的全系列系统开发能力;而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监管规则、数据要求、市场逻辑、运营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的当下,中小银行比较稳妥且可行的一种选择是,各业务条线在顶层设计层面首先实现思路上的统一,待顶层设计完成后,各业务条线在不同时点分步实施,完成相应的功能架构和升级,并根据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进行快速迭代,最终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效整合。
据悉,该调研是向154家各类型银行资管机构发放的调研问卷结果,随后通过对理财业务存续规模数据和理财部门员工数据进行了相应的整理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