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陈溯 摄
改革开放40年之启示 蔡昉:“接棒”人口红利 改革挖掘经济新潜力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加速消失,如何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25日在北京表示,在新的历史阶段,要通过改革挖掘出新的潜力,要从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未来经济工作的核心就是继续发挥改革充分条件,把所有的潜力都动员起来。
“正确的改革开放一定能解放生产力,相应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是充分条件。”在蔡昉看来,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给国人带来的启示。
在当天召开的《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出版座谈会上,蔡昉表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不可能永远保持原来的高速增长,但必须延缓经济增速下降速度,从而保证到2050年时平稳成为高收入国家。“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减速慢一些,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靠改革。”
蔡昉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生产要素尚有一些潜力可挖,比如,中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为20%多,高收入国家平均仅为4%,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供给,此外,中国的教育水平和高收入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中国仍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加生产要素潜力。
“要想挖掘这些生产要素的潜力,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改革,没有改革就挖不出来这些潜力。”蔡昉表示,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人们改革的关键作用,每个领域都有每个领域具体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正确的改革措施激发潜力,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激发农村劳动力的意义,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国家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意义,等等。“改革是可以直接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提高生产率,最后能够提高增长速度。”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蔡昉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两大启示。
一是在一个根本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拘泥于模式。中国的改革最初是没有蓝图的,但有明确的方向——即为了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这样一个根本的目标,中国可以借鉴所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中国接受了市场经济。
二是正确的意识形态才可能真正让改革向前推进。以扶贫为例,扶贫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越到最后,剩下几千万贫困人口的时候,就越难推进。到了这个时候,很多国家都推不动了。在这个时候,当有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才真正管用。意识形态其实在中国的改革中起关键的作用。当前中国还剩3000万贫困人口,其中至少有1000万是65岁以上和持证残疾人,预计在2020年全部脱贫,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取得的发展成就,都是意识形态正确取得的成就。目前中国有很多改革还不能够推进,真正能够让改革继续向前推,也得靠正确的意识形态才可能推动。”
当天,多位专家围绕蔡昉的专著——《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展开讨论。该部著作总结和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与西方经济理论展开对话,其中包括对“中国崩溃论”的反驳、对“李约瑟之谜”的回应等,并对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展开改革的探索,视野开阔,引人启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表示,一般的经济学著作比较晦涩,但《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通俗而深入,引人入胜。充分的论据和数据都使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表示,蔡昉教授的研究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纯学术方面的学理性较强,二是能够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这些年写畅销书的很多,但从专业的角度看,华丽的背后往往缺少精深的理论推敲和实践研究。《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是雅俗共赏的理论读物,孔夫子有句话,“字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与质结合非常好,既有文才,也能够让人感受到逻辑的美。一些学术大家在深厚学术积淀基础上进行通俗的推广是很有必要的。此外,这本书用很规范的经济实证方法诠释中国改革开放,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用世界的语言和通行的语言来阐述,翻译起来让国外的读者阅读起来很简单、很方便。
刘元春表示,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当下问题的思考,第四章之后探索的都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将如何应对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这是通俗易懂与专业研究相统一的一本书,用这种方法讲述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其传播力是非常广的。一本学者的书斋之作,往往能够对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