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承压 险企发债扩股“补血”忙
中国人寿(港股02628)日前公告称,拟在未来3年在境内外分多次发行总额不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资本补充债务工具。业内人士透露,保费规模的扩张使得多家险企的偿付能力承压,包括人保、太保、平安在内的大型险企纷纷走上“发债”之路。
大型险企频发债
近年来,发行资本补充债逐渐成为各大险企业务扩张中惯用的融资手段。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银保监会已累计批复了6家保险公司、共计1200亿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资本补充债,除近日批复的中国人寿、太保财险、人保集团、英大财险外,人保寿险、农银人寿此前分别获批核发不超过120亿元、35亿元的资本补充债。
以近期人保寿险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为例,按照发行不超过120亿元的规模,在灵活保障账户必要流动性前提下,资金将主要配置于评级较高的债券、安全性较好的金融产品等固定收益资产。
“从获批发行的险企来看,近一年内,人保、太保、平安三家大型险企累计获批发债470亿元,占总获批额度的九成以上。”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指出,这些大型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较为充足。一方面发行资本补充债有助于险企充实资本,为未来业务规模增长留出空间,同时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以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资本补充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保险公司无需付出流动性溢价,融资成本较低,可以进行二级市场交易,交易灵活,进一步丰富了险企融资渠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说:“在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之下,资本补充跟资本损耗,同业务发展直接关联。例如,部分险企前期业务扩张比较快,资本损耗大,为保持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监管水平,进而做一些补充;其次,就是考虑后续业务发展规划,在资本上做一些准备。”在朱俊生看来,保险公司保费规模相对高速增长,投资收益率却在下降,由于流动性压力,保费增速虽有一定的惯性,但资本消耗较快,而内生资本补充能力相对减弱,所以需要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可能首先考虑发债,因为速度快,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周期长、门槛高。
值得关注的是,从截至2017年底的情况看,已发行的资本补充债票面年利率差距较大,从3.58%至6.50%不等。其中,人保财险、中华联合、阳光财险、阳光人寿、平安人寿等险企的债券票面年利率普遍在3.58%至3.65%之间;建信人寿、幸福人寿、安邦人寿、泰康人寿及平安财险等险企的债券票面年利率在4.08%至4.79%之间;长安责任保险、天安(港股00028)人寿以及前海人寿等险企的债券票面年利率均超过6%。
中小险企积极增资扩股
大型险企发债补充资本实力的同时,在偿付能力压力下,2018年以来,不少中小险企开始密集增资。近期,中邮人寿增资50亿元和信利保险增资6582.1万元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从整体来看,险企扎堆增资的根源是偿付能力或运营能力出现问题。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信利中国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14.39万元、4094.73万元、3588.79万元、3479.03万元、2978.98万元、3221.91万元。去年前11个月,该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83.83万元。面对保费持续稳定向上的大好形势,信利中国的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则不断下降。自2016年第四季度起,其综合、核心偿付能力持续收缩,由8702.49万元减少至去年四季度的2857.79万元。
此轮增资金额最高的中邮人寿,其去年第四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65.95%、141.97%,远低于2017年全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252%,因此不得不增资50亿元以提高综合偿付能力。
徐承远称,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共批复了瑞泰人寿、华泰人寿等8家寿险和财险中小险企增加注册资本的请示。此外,吉祥人寿、君康人寿、弘康人寿等中小险企也已公开发布2018年1号临时信息披露报告,确认拟实施新一轮增资扩股计划,不过截至目前尚未披露是否获得银保监会正式批复。
在徐承远看来,随着偿二代以及银保监会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等监管政策的实施,很多中小险企面临资本金的经营和监管压力。近年来中小险企频繁增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投资亏损或有对外投资计划导致险企需补充资金;二是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保费收入以及增设分支机构需补充资金;三是补充资金以提高偿付能力满足监管要求。
朱俊生指出,就寿险市场而言,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小险企的现金流风险和偿付能力受到较大压力,某种程度不得不谋求增资。中小财产险公司也有类似的情况,商车费改后,中小财产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压力大增,固定成本分摊不足,甚至出现亏损等不利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大型险企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对利润率有要求,控制了费用投入,而小公司自认为可通过规模扩张摊薄固定成本,一直大规模投入。但这种增长不过是高费用下的一时“幻想”。大型险企增资首先是为保费规模的跨越和低利润率,它们甚至为短期亏损做好了资本储备;同时,大型险企也为跨界竞争做好了产业链和生态圈的投资准备,这意味着小公司的空间可能进一步被压缩。
多措并举扩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近十年,业务快速发展对资本的渴求与有限融资渠道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我国保险业,监管部门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开拓保险公司的资本补充渠道。
“相对大公司而言,中小型险企的增资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地是通过股东的增资,但这主要取决于股东的增资意愿和增资能力。”朱俊生指出,在这种背景之下,一方面要整合资源去促进业务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去分摊的成本,另一方面中小险企也面临控制成本的压力。
面对大型险企的品牌、规模成本、风险管理等优势,中小险企需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徐承远指出,中小险企可开展集中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在特定的领域专业化运营、根据某些客户群体有针对地开发产品。比如尝试与股东业务及股东的上下游产业链结合,充分利用股东的客户、影响力及业务等优势开发相关业务。
徐承远指出,保险股权管理新规实施后,险企的增资更加规范,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资本不得成为股东,因而对部分过度依赖于非规范性资本的险企而言,增资的难度将明显上升,这会使部分资本,尤其是之前对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感兴趣的机构,现在对保险牌照的兴趣开始下降。
朱俊生建议,中小险企可尝试与股东业务结合,包括一些区域性保险公司以地方企业股东为主,是否能与地方政府业务结合,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外部资源,开发相关业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