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代的郝景芳,从阅读《科幻世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阿西莫夫等科幻作品,喜欢上了科幻。对她而言,科幻可以给人更多可能性,可以给自己一个离开现实,生活在不同世界中的机会。现实生活里,她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获得雨果奖,她会考虑做一个专职作家?现在电影界对科幻IP求贤若渴,她会不会亲自当科幻电影编剧?华西都市报《当代书评》记者通过郝景芳的出版方,得到了郝景芳关于其创作诸多关键问题的回答。
问:无论是《流浪苍穹》还是《去远方》《孤独深处》这两本短篇小说集,您的科幻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文笔细腻,人物刻画深刻。但在科幻的设定上,又显得不是那么的“科幻”。无论是《流浪苍穹》还是《北京折叠》,读完给人的感觉是,虽然是科幻作品,但却有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有一种浓浓的现实感。
郝景芳:我很喜欢现实主义文学,平时读现实主义文学比科幻文学更多。只是我经常感觉,用直接书写的方式并不容易真的反映现实。相反,用一个遥远的抽象世界作为映照,反而能将现实世界的某些特征照亮。
我曾将小说投给主流文学杂志,但因类型不适合,收到过几次退稿。编辑告诉我,杂志并不发表科幻作品。另一方面,同样的几篇小说也曾被科幻杂志退稿,理由是过于文学化,不太科幻。这是我在相当长时间中面临的尴尬。
起初我还在意,耿耿于怀,后来也就释然了。特别感谢在我孤独写作的那些年默默支持我的人。对我来说,文学首先是文学,其次才是某种类型文学,我写我想写的东西。
郝景芳:我的正式工作是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工作。我的女儿现在两岁,我会把晚上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用来陪她玩。小孩子睡觉的时候,是我的写作时光。我不会考虑职业写作。因为我是那种很看重“职业精神”的人,如果以某事作为职业,就需要职业化,根据职位需要做事。如果职业写作,就要看读者和市场需要什么,我去认真完成需要。
但写作于我,从始至终不是这样的事。我写我自己的感触和兴趣,有人看也行,没人看也可以。这种“业余爱好精神”,是我喜欢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我希望能从工作中了解更多事情,认识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也接触到更多人。所有这些都是我写作的给养。我不是那种完全不接触他人还能独自创造世界的人。
问:现在IP概念这么热,《三体》影视版也在制作中,有考虑把您的一些小说影视化吗?
郝景芳:《北京折叠》去年就签了影视版权,只不过签给了个人导演,还没确定制作公司。其他作品也有人问,但还没有确定的项目。我不反对授权改编,但我不会自己参与。主要是没有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我也更愿意尊重电影人的专业性,不会自己妄自插手。
问:作为一个与宏观经济、经济制度研究打交道的研究者,您怎么在专业研究与科幻写作两者之间切换?专业工作对您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郝景芳:我从来不觉得科幻小说是娱乐休闲性质的。科幻对我,一直具有很深刻的探索、思考特质。这和我的研究工作很像。我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始终是我科幻小说灵感的来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