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
经过5-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分析:将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未来,中职承接初中毕业生比例或得以进一步提升,家有中考生的家长们压力可能随之增大。值得欣喜的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将得以支持建设,使得许多初中毕业即辍学的农村孩子,有更多机会学习一技之长。
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
分析:这是对高职的里程碑式定位,打造“职教界清华北大”将成为可能。当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得以质的提升,高职培养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时,更有利于改观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认为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学校企业“一头热一头冷”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方案》落地后,显然将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供积极的推动力。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职业院校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
分析:将校内学习与社会的认证渠道打通,“学分银行”对鼓励技术人才持续、终身学习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探索民办职业教育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