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教育——我理解的教育观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究竟什么是教育 ——我理解的教育观 扬州大学教科院 1601 张煜 何为教育?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 会活动过程。[1]教育的活动主体是人,出发点、过程和终
究竟什么是教育 ——我理解的教育观 扬州大学教科院 1601 张煜 何为教育?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 会活动过程。[1]教育的活动主体是人,出发点、过程和终极目标,都是围绕人的主体价值的 实现而进行,都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价值而展开。 我们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名家对此进行了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 论。现结合自己的学习,把本人最欣赏的五种教育观列举出来,略加思考,与同仁共享之。 一、教育是尊重 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是立德启智,给人自信,给人希望,给人成功。尊重是教育的真 谛,有了尊重,才会有和谐,才会有发展,人生和社会不能缺少尊重。在学校教育中,不仅 要提倡学生尊重老师,同样,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尊重学生,是作为教 师职业道德而存在的,是教师应有的责任。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尊重。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我们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关心每个孩子,赏 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用我们一个赞赏的语言,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 一个激励性评价,来培养每个学生,让他们在爱心、尊重、自由的氛围中个性化的成长,使 他们成为真诚、善良、具有爱心,能辩美丑善恶健全的人。 儿童都是个性独特的,比如有的学生有自卑倾向,则表现为对教师的责备逆来顺受,而 有些学生则比较自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的学生介于之间,凡事持观望态度,自卑 情结严重的学生往往会封闭而逆反,而自信的学生则可能因此而骄傲,真正尊重学生的教育, 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 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与 生长混为一物。而实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 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这种尊重绝 不是放纵。杜威明确地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 ‘生长’,而‘生长’并不是消极的结果。”[2] [1]罗崇敏.教育的价值[M].人民出版社,2012 年;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 第1页共3页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有潜在的人的共同精神属性和精神能力了,那么教育实际 上就是让这些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这个生长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这是“教育即生长” 的一个含义。生长不一定朝着某一个目标前进,如果你设定这些外部的目标,本身这个生长 就扭曲了。只要生长的好,它的结果一定是好的。所以“教育即生长”又包含教育让每个人 的特殊禀赋得到生长,得到实现,实现他的个性,实现他的的独特价值。 三、教育是唤醒 雅斯贝尔斯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 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3]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 感、价值感唤醒。”[4]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 识,使学生能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个性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 展。因此,在教育学生时应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相信学生能够健康茁 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其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 很懂事。 唤醒,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要知道学生的灵性和欲求,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 我们的教师不善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 不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唤醒 学生“沉睡的心灵”,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四、教育是服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只有学生低层次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追 求尊严、追求成就、追求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教育者只有真正树立“教育即服务”的 观念,主动自觉地为学生服务,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氛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树立教育就是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孩子服务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这犹如农民种庄稼一样,不能够 埋怨田地里的庄稼长势不好,而要多反省自己是否多施肥,是否勤锄草,是否精心侍弄自己 的庄稼。这也就是说,一个教师优秀与否,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学问深浅,更要看他的 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看他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于学生、服务于学生。 学生既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更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 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 [3][德]雅斯贝雅斯.什么是教育[M].邹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91 年; [4]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 外国教育,1988 年. 第2页共3页 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真正良 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 五、教育即促进 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教育界的共识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责任就是促进学生的 精神成长与智慧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 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5] “教育即促进”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从注重人的本身价值和长 期以来被教育界所忽视的情感领域着手,来探讨教学如何培养和发展人的完美个性,以适应 社会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可以使学习 者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自发学习中,从而在学习中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