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未必是科学、先进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的错误或过失的现象,经常打骂孩子显然是不行的,但一味不打骂也不一定是学科、先进的,而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观察梳导、赏罚得当、“恩威并施”才是关键。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打骂就能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情况是很少的,这是诸多家长理想中的教育方式和期盼的教育效果。也不是不可能,这需要家长之间和睦相处,还要预先对孩子的言行进行细致观察与梳导,而且对于孩子在此期间出现的错误只能把心态放平,再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案才行。
每个孩子都具有好动、好奇、好玩等特点,作为家长要能允许孩子的“中性点”的容错心态。也就是对于孩子的天真活泼展现出来的、不具有伤害行为的行径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表现,让孩子不以为意,反而不会故意再“捣蛋”,从无形的教育行为引导孩子适可而止就行了。
家长知道孩子的喜恶特点,能细心发现孩子容易犯错的“引火点”,提前做好让孩子做选择的方案,做到绕道而行,规避“引火点”。比如:如果孩子经常在一个地方苦恼,而在另一个地方显得开心愉快,那就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去的地方,孩子也会“聪明”地选择去高兴快乐的地方去,家长就不要带去“忧伤”的地方了。
教育孩子的过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和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表扬奖励,但同时也要警示孩子有些言行举止的触碰惩罚的“临界点”,让孩子能懂得躲避“雷区”,防止越界造成过错言行。
这样,家长就要长期坚持在“观察梳导”的教育区域之中,提前预知孩子的教育发展方向与孩子的个性成长相一致,才不会触碰到“打骂”的底线。家长就像“宗师”授艺,时刻均要提前为“弟子”做好讲解与示范的需要,还需要在弟子修炼期间从中点拨与纠错,相信经过到“出师”的日子,家长才可以说将孩子培育成才了。
家长教育孩子最好是采用赏罚得当、“恩威并施”的教育方式。家长既要能“赏识有亮点”,又要“惩罚有震慑”。特别是要打骂孩子与否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能反省自己教育的前置,是否有与孩子先沟通约定,在惩罚孩子之前要警告孩子,如果不能遵守规则、不遵守约定就要进行震慑性的惩罚了,做到“打得有技巧”、“骂得有章法”,但不要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和逆反心理。
当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发现其优点和“亮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赏识及奖励,让孩子的“亮点”再放光芒,充分给予肯定与赞扬。如:孩子从未做过家务劳动,本周末其主动参与了拖地、打扫整理房间的举动,家长就应给予表扬,说明该类生活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必要性,还可以提议参与社区的志愿活动或实践体验活动,以激励孩子参与活动的欲望。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屡屡犯错、屡教不改的现象,家长也要最不情愿地执行打骂惩罚,但要做到“骂得有章法”、“打得有技巧”。打骂是具有震慑性的惩罚教育手段之一,是为了惩戒教育孩子知道规则底线,能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正误今后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打教育也可以说是教育手段之中的“绝招”,已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了,孩子的言行已经超越“底线”了,必须用超极限的手段来“惩罚”、“警示”、“挽救”了。就像压弯的铁线,必须用比大于原来力量和超越极限,才能将铁线“扭直”了。
家长在打之前必须先向孩子明确规则,是在什么情况下会打,要打几下,让孩子觉得打这件事并不委屈;还知道应该如何避免再次被打的做法;打的时候家长要告诉他违反了哪条规则,从而警示孩子不允许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更好地传达教育的意图,“打”不仅仅是要打,还在于为了“不打”,关键在于引导逐步改正错误。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家庭里,还是需要“家规”的,也可以说是家里还是要有相应的 “家法”的。如:家里可以准备适宜的小棍棒、戒尺之类的惩戒用具,可以悬挂在家里的高处,平时伸手拿不到,必须借助凳子之类辅助垫上才能拿到。这样放的目的,是为了家长在拿取“家法”的时候,有助于使家长自己冷静下来,不带情绪去处理问题,做到惩罚得当,从而达到让孩子“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痛改前非”的效果。
这里的骂并不是粗口脏话地语言侮辱的骂,是含有“批评式”的斥责和训斥。旨在于制止孩子的屡次犯错的认识和行为的教育目的。
家长要注意不能张口就骂人,不能带有“动手”的手势。既然是斥责和训斥,就要让孩子先知道怎么没做好?为什么会受到斥责?而且还需要重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孩子在写字的时候,老是添多或减少笔画,或是糊涂潦草。家长要在说明正确的写字笔顺与字体结构的基础上,让孩子懂得自己确实是做得不好,还有想重新做一遍的想法前,家长就立刻采取手段,撕掉孩子之前犯下“错误”,并下达重做的学习任务,这是孩子其实是已经接受了的,只是家长提前“下马威”罢了。
家长要在孩子犯错前,只骂孩子的错误选择,而不及其余。家长在批判孩子的时候,不要拓展到他的同学、朋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事情。否则,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叛逆心理,非但达不到向孩子指出问题的目的,更加剧了亲子对立的关系的局面,
不利于家长今后教育孩子,也不利于孩子接受家长需要传授的信息。比如:家长已经跟孩子约定好了,回家后20分钟后就去完成作业,可现在已过20分钟,邻居的同学却来要与孩子出去踢球玩耍。这时家长可以训斥孩子,看看时钟,想想与家长的承诺,提前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重要与缓急,是玩重要还是学习任务重要,是答应父母的承诺好还是失信失诺好,但不要去牵扯到他的同学与踢球无出路之类的话语,让孩子有所触悟。否则,家长可以说出孩子违诺失信后的惩处做法,让孩子知道“明知故犯”将受到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孩子留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则达到教育目的了;如果孩子执意要去踢球玩耍,也是可以让他去的,只是回来后一定要让孩子“前来领罚”,要说到做到,从而也让感悟到家长的“威严”,下次就要慎重抉择了。
总的来说,家长要做到“宗师”、“圣人”级别的涵养与教育前瞻的教育成效是很难达到的;家长教育孩子用发泄式的家暴棍棒教育手段也是不可取的;而要做到“赏罚分明”、“恩威并重”式的教育型家长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其实,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选择适合将自己的儿女教育成才的教育方式均是科学的、先进的。
我是@暖阳鸽说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教育分享官,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留言与点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