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2018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名词解释(二)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20-08-21 16:36 我要评论( )

1、活动分析法:(博比特)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

  1、活动分析法:(博比特)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

  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具体学科。 3、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择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4、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5、分科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6、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综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7、必修课程: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9、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

  10、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11、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12、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知识是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也只有学科专家才能在对本学科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编制出有一定水准的学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13、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理论。

  14、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布拉梅尔德)

  15、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16、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最有价值。

  17、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18、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9、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0、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21、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22、课程的横向结构: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23、课程的纵向结构:

  直线型课程:将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的进行排列。 螺旋式课程: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大体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

  24、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是国家专门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的,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25、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26、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27、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28、目标模式:(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该包括这四项活动。

  29、过程模式:(斯滕豪斯)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而所有的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30、课程实施:即将已编制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必要和基本途径。

  31、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32、目标评价模式:建立目的和目标,对目标进行分类,用行为术语界定目标,需求能够显示目标达成程度的情境,发展或选择评价的方法,搜集学生表现的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与目标进行比较,确定达成程度。 33、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把评价的结果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4、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课程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上,而应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35、CSE评价模式:(斯太克)实施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把问题而不是把目标和假设作为评价的先行者。

  36、课程资源: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是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7、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8、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

  9、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一定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0、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讲授法:是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12、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1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14、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6、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7、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18、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19、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20、设计教学法:(杜威)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1、特朗普制:(劳伊德*特朗普)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成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22、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23、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节。

  24、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5、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6、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建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27、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28、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9、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30、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31、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32、内部评价:也就是自我评价,是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33、发展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

  34、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5、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36、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基本环节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7、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和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而成。范例性地阐明个案→范例性地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1、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5、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6、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7、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8、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9、平行教育原则:(马卡连柯)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0、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11、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12、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教育即学会关心。 13、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主张用替代性学习的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

  14、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或形式,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15、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6、说理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儿童扮演处境特别的求助者或其他有异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使扮演者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按照他人的处境或角色来行事、处世,以求在体验别人的态度和方式中增进扮演者对他人及其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合作学习法:是中小学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建立学生集体,提高个体的群体意识、归属感、自尊心和成就感。

  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埃拉斯莫斯)

  2、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同学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从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办法。

  4、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5、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1、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2、个案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事件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

  4、质的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参与观察法)它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

  5、叙事研究:是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会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6、观察法:是指教育研究者根据一定的观察目的,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通过感觉器官和辅助设备,对处在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进行系统观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7、调查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8、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山西华智教育网网址:晋ICP备11002925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并小文体字第ts2015013号

  咨询电话: E-mail: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123号逸居时代1003号底商1至3层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汇总

    2020-08-21 16:35

  • 《教育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2020-08-21 16:34

  • 教育心里学名词解释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里学名词解释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2020-01-27 20:28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自然测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自然测量

    2020-01-05 03:18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