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20-08-21 16:34 我要评论( )

从学习理论知识的角度而言,名词解释(概念)的掌握是有助于大家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内化。从考试策略的角度来说,名词解释每科4道题,每题4分,卷面各占16分。虽然分值也不小,但

  从学习理论知识的角度而言,名词解释(概念)的掌握是有助于大家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内化。从考试策略的角度来说,名词解释每科4道题,每题4分,卷面各占16分。虽然分值也不小,但备考难度极大,不好把握。建议量力而行,不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到此题型而忽视了案例分析及其他。

  针对已经参与培训且情绪迫切的考生来说,可以先从以下内容着手,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把握名词解释这一题型。

  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1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1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2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2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3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3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4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4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4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4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4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4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5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5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5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5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5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5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5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6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6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6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6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6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6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6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6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7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7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7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7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7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7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7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汇总

    2020-08-21 16:35

  • 教育心里学名词解释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里学名词解释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2020-01-27 20:28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自然测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自然测量

    2020-01-05 03:18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什么叫做计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什么叫做计数

    2020-01-04 20:51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