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黄玉源老师的博文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只抓教不抓学(),突然想起这个星期上课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值得记录下来。
这周终于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转到了现代,话题是教育。 课文是两篇介绍英美教育体制的文章,介绍性的内容,要让学生做close或者T/F问题特别好做,但我比较讨厌这种提问。备课时候设计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warming up:让他们讨论教育的定义是什么和他们对教育的期待值是什么。我本意是想通过提问提醒他们他们对教育了解往往仅限于学校教育,同时也想根据他们对这个概念已有的理解smoothly切到课文内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训练他们如何去详细具体地定义一个概念,往往我们对概念都是朦朦胧胧的“你懂的”就过去了。在实际课堂中,这几个目标实现了,但还有惊喜。
我一般问问题都不止问一个学生,而且往往玩连环问,就是让第二个学生对第一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论,一是为了改变他们瞅着被我逮住的学生傻乐的习惯,而是想通过这样训练他们的思维和逻辑。我连着问了几个学生,把他们说到的关键词写到了黑板上,然后叫一个学生起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答案的共同点。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回答出来,只不过把其他人的答案读了一遍而已。这个问题是临场发挥,因此让他们回答的时候我自己也得快速转脑子,忽然就发现了个有意思的东东。
这是我喜欢上课的一大原因,总是能从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中找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没有和他们的互动,我其实不大可能注意到教育里的教育主体在两种文化中的差别。其他高大上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文化理论不去讨论了,有点应付不过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