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历经三十年高速发展,长沙高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区域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经济高速增长、居住人口大幅增加的压力传导,高新区化压力为动力,在提质、扩容、创品牌、育英才的过程中,走在创办一流教育的征途——建一流学校,创一流队伍,办一流教育。
目前,长沙高新区综合经济实力挺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在168个国家高新区中名列第11位,在中部11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名列第2位。服务高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便是高新区教育事业的大局。高新区总人口约20万;辖区完成城市化建设后,常住人口将增至70多万。全区未来规划中学18所、小学31所。在2005年以前,高新区教育事业由岳麓区教育局托管。2004年至2008年,随着东方红镇、黄金乡、雷锋镇的划入,14所学校先后移交高新区管理。2009年2月,作为社会事业局下属二级机构,高新区教育管理中心成立。2012年1月,高新区管委会成立教育局。
2019年9月9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在高新区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当前,长沙高新区处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产城建设加速融合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新区企业员工整体呈现高学历特征,对子女能否享受优质的教育格外重视,能否将高新区的教育打造成一张招商引资的名片,直接关乎人才和资本的去留。为此,高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年投入从2005年500多万元,到2014年3.5亿元,增加了70倍。近4年来,全区累计投入教育资金近25亿元,尤其是近三年连续增幅超过30%,全市排名第一。
历经高速、平稳、优质的跨越式发展,高新区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2014年以来连续6年,初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体育中考合格率名列全市前茅。职业教育全省领先,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成功申报省卓越职校建设项目,综合排名全省第一。2018年在长沙市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中,高新区十项一级指标有六项居全市第一,两项居前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是解决矛盾,满足需求的必由之途。自2009年高新区教育党委成立以来,历经10余年转并、新建和提质,学位供给、分布不均等问题逐步缓和,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更优质教育,一场以“放管服”为核心的自我革命,在高新区教育系统声势浩荡地打响。
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新区便响应党深化改革的号召,提出推进政事分开、增强学校自主权。在 2020年1月17日召开的长沙高新区2019年教育工作总结会上,高新区党工委委员、人大政协联络办主任江从平强调,要继续“坚持‘三管一服’改革不动摇”,将其列为新一年教育工作“三个不动摇”之一,即管方向、管制度、管监督、做服务。为深化简政放权,高新区进一步查找并优化教育政务服务事项,通过完善“最多跑一次”清单,全面推进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流程能简则简,权力能放则放。简政放权,同时意味着确立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其根本遵循便是依法治教。2016年5月高新区制定实施《长沙高新区依法治教工作方案》,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的职责任务,全面实行一校一章程,区属学校全面实行依章程自主办学。
为了提升学校的自主办学能力,高新区持续推进形成集团化办学的品牌发展格局。截至2020年,园区与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明德中学、湖南师大附中、博才教育集团等合作举办9所学校。同时加快自主培育名校步伐,打造了麓谷小学、雷锋小学等集团化品牌学校。而今,高新区正在以更加开放的眼光,顺应长沙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推进教育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试点,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带一路”内陆城市、泛珠三角城市群等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大教育集团化办学力度。
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补齐乡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短板。2012年,高新区教育局甫一成立,便制定《高新区义务教育学校捆绑发展实施方案》。据高新区教育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任波介绍,历经八年发展,高新区正推进部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方案的2.0版本——“校联体”:“‘校联体’的理想目标,就是彻底实现城乡之间的无差别资源分配和发展。整体来说,形成‘一校两址四统筹’的管理模式。原来我们讲两校捆绑、以优带弱,但现在我们从顶层设计上把两校直接融合为一校,在人、财、物、事上彻底实现均衡统筹。”
2019年9月,按照“校联体”的模式,东方红小学与平安小学结成校联体。原平安小学改为东方红小学平安校区,原来的两套班子合为一套行政班子,人财物事和谐统一,成功实现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补齐短板、协调发展的目标。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应对城市化进程给学位规划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推动教育资源的空间均衡。2016年以来,高新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控制“大班额”行动计划,最终于2019年秋季,在全市率先消除大班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全面提升区域内学校的优质程度,回应每个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渴望。2014年开始,一手抓公办幼儿园建设,一手抓普惠性幼儿园扶持,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加速度发展。仅在2019年一年,就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所,公办、普惠幼儿园覆盖率从2015年的67%飙升至85%。在义务教育方面,2014年高新区被确定为长沙市小升初改革实验区,取消微机派位,实施划片招生、相对就近入学,连续六年平稳发展,无一例举报。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高新区教育系统2019年9月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共开展30次革命教育、36 次警示教育,举办53 个读书班、34个党员培训班。什么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长沙高新区教育局局长任波由衷诠释:“教育工作者是需要情怀的,如果没有觉悟,就没有为民的情怀。”为民的情怀,在迎难而上的实践中显现。2017年,高新区总共缺编791个,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源不集中、小班化普遍,导致教师配备不足。此外,教师队伍的性别、年龄和专业结构问题也日益突出。
2017年,高新区启动“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教师编制和职称“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教职工竞聘上岗制度,深化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开展学校领导干部全员竞聘,建立教师退出机制。针对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确立了内培外引的基本方略。仅2019年一年,就新招录教师240名,其中,新教师180个,骨干教师60个,报名录取率高达80:1。大力推进内培体系建设,实施全员覆盖的“头雁工程”、“中坚工程”、“青蓝工程”等三大工程;持续提升高新区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水平和力度。2016年,周大战名校长工作室作为全国64个领航名校长工作室(湖南仅2个)在高新区率先挂牌。2018年,高校区小学校长左鹏进入教育部领航名校长行列。2018年,全区成立4个名校长工作室、8个名师工作室;17位教师通过长沙市首批卓越教师的评审,3位校长通过长沙市首批卓越名校长的评审。2020年,遴选443名教师为区校长名师工作室成员。
近三年来,教师收入增长了33.82%,教师的总体工资福利待遇按全市县(市)区的最高标准落实,继续保持全市领先。近五年,高新区共计221位教师在全国省市课堂教学竞赛中获最高等级奖项,获奖比例位居全市第一。2018年长沙市教育综合评价报告中,高新区教师发展项目排名全市第一。同时,涌现出张伟红、朱世民、张爱平等一大批乐于奉献、事迹感人的优秀人民教师。
在经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赶超发展之后,如何解决“人优我特”的问题?“我们的品牌到底要彰显什么?我们的特色到底要体现什么?”任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出答案。在任波的构想里,基于高新产业优势,教育的品牌特色要从宏观上与园区产业互相服务、融合发展。
首先以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为抓手,促进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产业的融合。自2005年接管以来,园区投资近4亿元,用于改善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办学条件。2018以来连续两年,在湖南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总分排名全省第一。曾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欣然题词:“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其次充分发挥园区高新科技的教育资源优势,将科技兴趣培养导入到教育理念中来。目前,高新区教育局在整体统筹加大校园内本身的科技教学设备投入的同时,以研学旅行的方式,与园区内中联重科、华硕高科以及3D打印代表企业,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将研学旅行的基地搬到工厂里。再是与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2017年,高新区完成省级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县(市)区的检查验收。2020年,计划创建1到2所市级“未来学校”。发挥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网络教育内容资源的原创研发。
在微观层面,以德育为导向,围绕“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长”的特色教育理念,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雷锋小学深化剪纸特色,获“中华剪纸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称号;白马学校致力于培养“忠、勇、健、行”的学生,连续21年举办传统体育艺术节;麓谷小学开展“一年级新生体验营”,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实验基地校”;明德麓谷学校动漫戏曲进校园,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相比一项又一项的成绩,任波更热衷于阐述他与高新区教育同仁们的构想:“未来,高新区将以高水平均衡发展为主线,努力打造与发展相匹配的‘三优三高’,即规划最优、硬件最优、师资最优,教育质量最高、教育开放度最高、人民满意度最高的现代化教育事业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