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美是教育的本质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20-07-17 14:01 我要评论( )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使人类教育思想不再走向否定,成了最后一个阶段,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能使人产生最大幸福感的最优化的教育体系.....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使人类教育思想不再走向否定,成了最后一个阶段,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能使人产生最大幸福感的最优化的教育体系......《美是教育的本质——真善美是教育的三个阶段》[文章附后]

  你问我什么是好的教育,有许多人在问这个问题,我也常常想这个问题。上个月我独自去了一趟日本,日本最吸引我的是两个人:

  20世纪的画家,我少年时读到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深深地喜欢上他,读了他的不少散文,那时候我其实没有见过他的画。

  19世纪的教育家、思想家,就是日本最大面值的纸币一万日元上印着头像的那位,出发时,我还特意带上了一本他的小册子《劝学篇》,在旅途中重读。

  此书第一篇的开头有一句话:“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教育是为人类预备的,也即是为“人中之人”身心发展而预备的,首先就是为了养成人们的独立精神。他创办的那个小小的庆应义塾,而今已发展成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庆应义塾大学。

  我到了早稻田大学,校门外的石头上刻着创始人大隈重信手定的三大教育宗旨,首先就是学问独立。没有学问独立,当然发展不出独立精神。独立,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就是要将一个童稚、蒙昧状态的人,养成一个独立而有认识美、善、真能力的人,当然也是能享受这一切的人。

  真正的教育从来就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不是为了谋求职业而存在的,而是寻求人之为人的价值,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时间中求问无限价值的管道,通过教育,让人更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生物性限制,从而获得对人和人所在的这个世界更确切和实在的理解。若不是如此,教育存在的意义也就十分有限。基于此,教育的目的始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建造价值。

  教育的过程是缓缓展开的,如同一棵树一般。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生长,自然的生长。当教育被狭隘化,变成知识碎片的游戏,教育的本质就被忽略了。

  我记得我的儿子上小学时,有些语文练习题的难度很大,不像是语文,倒像是脑筋急转弯,比如:“最长的一天”,答案是“度日如年”,如果回答“日久天长”之类都是错的;“最高的地方”,答案是“至高无上”,如果回答“高不可攀”之类,也都错了……我当时曾写了一篇评论《语文不是脑筋急转弯》,登在《南方周末》上。

  碎片化的知识训练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往往不重启发、熏陶,不呵护天真和童趣,久而久之,一个孩子的想象之门就会被关闭。从课文来看,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课文也少,老师是这样被铸造出来的,常常也只能用相同的方式来对付他的学生。而一个好的老师,不是要扼杀一个孩子的想象力,而是想方设法打开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课文、课堂和课外的嬉戏中,处处都找到新的可能性,在与世界万物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地拓展他们的想象力,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失去了想象力,人类文明就停滞了。

  自古以来,历史向我们呈现出来的画面就是,大凡具有创造力的人,都是想象力没有被抹杀的人,不仅诗人需要想象力,艺术家、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人都需要想象力。

  好的教育,不仅要激发人的想象力,还要启发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教育家蒋梦麟曾经说过这番话:

  “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求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几何时,理想、希望、意志这些词已离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远了。我们的教育中强调的总是作业、考试、成绩,做不完的作业,令人保持高度紧张状态的考试排名,给人的引导就是唯有考分是决定一切的。教育变成了一个竞技场,一个与战场一样随时论胜负的地方。随时都像是临战状态带来的焦虑弥漫在广大家长当中,成为一种时代性的焦虑。

  你的孩子只有六岁,你就已为孩子未来的教育陷入了焦虑当中。在这种普遍性的焦虑中,一方面大家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按其天性去发展他自己,有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但另一方面见到别人家的孩子都送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又生怕落后,巴不得把孩子的所有课余时间都填满,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或强化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部分。这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孩子的肉体、也就是占有其时间为代价的,而全然没有顾及他心灵的需要。

  我想起一个社会学家说的话,文明是闲出来的。闲暇的时光,就是留白,就是给足自由呼吸的空间。如同中国画强调留白一样,教育是需要留白的,或者说好的教育就是留白的教育。留白,让人可以有时间、有机会去想象、去思考,理想、希望也慢慢培育起来了。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他曾用一个“闲”字来形容,读了不少闲书,说了不少闲话,夕阳下的金柳,河水中的云影,最后激发了他的灵感。同样的夕阳、云影、草坪、河水,也陶冶过牛顿、达尔文这些人。我特别喜欢一个说法,留白中的空白,即使是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也是好的,而不要像油画一样,填满整个画面,密不透风。

  教育不是要填满孩子所有的时间来提高孩子成绩,相反,是给予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去阅读,去亲近自然,去玩耍,甚至什么都不做,让他的身心(或者说肉体和灵魂)有一些放松的时光,让他独立地找到方向。

  昨天晚上,我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人以升学为目标,一路从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杀上来,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最终他失去了方向感,因为过去一直在既定的轨道上努力,目标清晰,等到轨道到头,需要他自己确定往哪里去的时候,他几乎已丧失了这种能力,变得无所适从。

  十多年前,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曾经对新生做过一次调查,随机抽取了294名新生,调查结果显示:

  负责这项调查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说:“不少新生把高考当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以为进了大学后就可以停止人生的追求,从而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试问,这个时代到底有多少孩子将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目标?等到这一步完成,他们就彻底松了一口气,什么也不想做了。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失败?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95岁高龄时写了一本《落叶》,有一章专论教育,他说:

  “最具价值的教育便是要让肉体、灵魂、公民和国家了解他们和谐生活的所有可能。三个基本好处可以确立教育的目标:第一,通过健康、性格、智慧和科技控制生活;第二、通过友谊、自然、文学和艺术来享受生活;通过历史、科学、宗教和哲学理解生活。”

  简而言之,教育无非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所有学科的设置都是围绕着这些目标的,而不是相反。如果教育偏离了这些目标,那是教育出了问题,伤害的还是人的生活,通过接受教育,本来是要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要让我们被教育所困扰,变得焦虑不安。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没有人能天长地久地活在世界上,说到底,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的寄居者,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人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教育难道不是为了帮助人类实现这样“诗意地栖居”吗?我又想起《论语》中的那幅画面: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那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理解美的过程。如果没有对美的渴慕,最初的教育就不会发生。(链接一点通《教育就是与美相遇》)有人误以为,美只是在语文、音乐、美术中才有,似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没有美,其实在每一门学科中都包含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肯定,古今中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包含美,即使抽象的冷冰冰的物理公式中也浸透了美。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曾经深情地说:

  “物理之美,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追求美,追求喜悦,追求精神上的发扬,是许多科学家从事研究的直接动机。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具有反差极强的两面:实用性的技术开发;艺术性的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在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的眼里,那简明的公式无疑就是洞察了宇宙奥秘的美的表达,化学分子式也是对万物之美的抽象概括,它们与文学、音乐和绘画一样,都是指向美的。如果没有这一渴慕美的动力,教育是枯燥乏味的,也是无聊无趣的,正是美使这一切活了过来。

  “教育包含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在一个过程中,人类向成长中的个体传递了代代积累的丰富遗产,包括知识、技艺、道德和艺术;在另外一个过程中,个体将这些遗赠用来发展其自身的能力,丰富生活。……教育是使生活日臻完善的过程,也就是用人类的遗产充实个人。如果这一传递和吸收的重要过程被中断半个世纪,那文明就将消亡,我们的子孙将比野蛮人还要原始。”

  从文明传递和个体生活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一切,这是对教育清晰透彻的见解。关键在于,家长能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能不能以超越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过程,不做加法,至少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因为家长的焦虑、压力而增加负担,最大限度地保护他的天性,保护和涵育他的想象力、审美趣味,他的理想、希望、意志,让他的翅膀能慢慢地展开,最终飞起来。毕竟教育是围绕生活的,是为了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教育不是要脱离生活,恰恰是为了丰富生活。

  因此之故,好的教育还应该是有感情的教育。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过的那句话令我念兹在兹:

  “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

  教育不光是要造就有创造性的个人,同时要造就有感情的个人。感情,应该渗透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共同的问学过程中建立起的感情,个人在长期的阅读和生活中体悟到的人类感情,都是教育希望达成的目的之一。

  1923年5月,蔡元培先生到了上虞白马湖畔,给春晖中学的师生演讲时指出:

  写到这里,我发现这封信几乎都在说理,没有对你的焦虑给予同情之理解,没有与焦虑的人同焦虑。或者说,我说的这些都太理想化了,与现实的落差太大,压根就帮助不了你,真是十分抱歉。但细一想,既然你问——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就得把我所理解的好的教育告诉你,好的教育当然是一种理想,如果连理想都不说了,那还谈什么好的教育,只要在不好的教育里苟安、苟全就可以了。理想的存在就是要彰显一种更高、更有价值的标准。

  尽管我知道,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里,这些词都是被忽略甚至被轻蔑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物质主义看到的只是暂时的肉体的需要,它没有顾及人类心灵深处对更美好事物的在意和向往。毕竟,教育中隐藏着无数的不确定性,不是在固定的火车轨道上前行,孩子成长、成人的过程更是充满变数。

  印度诗人、也是教育家泰戈尔四十岁开始办学,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以为,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让人获得知识,也获得尊严,获得忠诚,获得力量。还是回到泰戈尔、福泽谕吉、蒋梦麟、威尔·杜兰特他们的起点吧,好是教育并不是要去寻找什么高深莫测的说辞,不需要一堆一堆的形容词去装饰,而是一些质朴而简明的见解,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可以触摸的见解。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教育始终保持了一种理想气质,而非不断地向现实屈服,无条件地认同“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从而失去对更高价值的肯定和寻找。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几乎对批评现实的教育失去了兴趣,我更渴望明白理想的教育本来的样子。有这样的标准和尺度在,就让我们有所期待,有所盼望,至少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乃至离我们并不久远的百余年来,就有人追求过这样的标准和尺度,今天还可以继续追求,而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美的、善的、真的。愿这些话给你些许的安慰。即问冬安!

  (傅国涌,2018年1月19、22日。《什么是好教育》首发于《同舟共进》2018年第3期。向作者编辑致谢!)

  这些年,我反复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历史长河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就只有“真、善、美”三种型态:人类古代教育是以“善”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仁”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儒家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传统特别重视“仁义礼智信”这种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现在,中国的以“德为本”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教育的要素,但其核心价值观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还仍然在这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传统里循环。

  西方的第一个教育思想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创立了“向善美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倡导“智慧就是最大的善”,重视“知识即道德、自制、做言传身教的榜样”这种向善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导了西方教育许多年,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第一思想大师与第一教育大师《理想国》的创立者柏拉图也提出理想国的最高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能接近真正善理念的哲学王,从而创建了以培养善理念哲学王为中心的“体美德智”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其巨大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对人类教育研究有永恒的启发作用,启发当今的人类教育要走向“古典主义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

  事实上,人需要在自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善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属性,这种以“善”为中心的教育思维方式,发展到了中世纪过份强调善,教会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大大压抑了人的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走偏了就出现了解放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

  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自由的解放、审美的解放与个性的解放,近代以来,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所说:“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近代与现代的教育逐渐是以“真”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工具理性的科学与技术成了整个人类教育的中心。

  这个阶段出现了三个大教育家:卢梭创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体系,倡导要培养自由的自然人,影响了全世界的儿童教育;赫尔巴特创建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与教育体系,倡导通过“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来完成教育的任务;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与教育体系,把静态的教育变成了动态的教育,倡导通过“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来完成教育的任务,目前全世界各国主流的教育还主要在这三大体系之中循环。

  由于人类还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还缺少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的引领,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普遍过份强调实证思维的“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维方式与商业化的浪潮相结合主导了一切,社会逐渐演变成了如马尔库塞说的物质主义中心的技术化统治的“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的普遍压抑,又走偏了全世界出现了反现代化的生态主义的文化运动与新浪漫主义的文化运动。

  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那么,人类未来的教育只有以“美”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才能适应生态社会的来临,使人类“文化、政治、经济”走向更加平衡与更加和谐,这样人类教育思想就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的辩证循环与整合;美是教育的本质,美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使人类教育思想不再走向否定,成了最后一个阶段,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能使人产生最大幸福感的最优化的教育体系,于是,人类的教育思想终结了。就这样,我创建的“以美为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体系”,已把人类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推到了朱穆朗玛峰的高度!

  所以,在我看来,由于教育价值观的错位,当代人类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还处于一个盲目的“以真为中心的怪圈”之中,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教育思想洗礼与净化以后,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洗心革面才能重新走向辉煌!这是频临失衡的地球与正在集体走向垂死挣扎、走向死亡的人类教育在长久绝望之后的一次胜利的日出。

  (本文为柯领原创,首发柯领的博客。2016年7月22日于旧金山。转自搜狐教育。向作者致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大鹏教育好不好?这篇文章为你回答值得收藏

    大鹏教育好不好?这篇文章为你回答值得收藏

    2020-07-17 14:00

  • 教育部:全面推进秋季开学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教育部:全面推进秋季开学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020-07-15 15:20

  • 中国AI技术领先是因为数学好?美国杂志直指中美数学教育差距

    中国AI技术领先是因为数学好?美国杂志直指中美数学教育差距

    2020-07-15 15:20

  • 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纲要来了

    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纲要来了

    2020-07-15 15:18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