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由于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
,因而关于“什么是教育”,中外教育史上人们的认识见仁见智.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 一词都与对儿童的培养有关.“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在甲骨文中为“”,左边示意孩子在经典(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因《易经》对八卦的论述带有权威性,这里可能借其代表经典)的规范下言行,右边示意孩子的言行不得越轨,否则会受到惩罚(形是一只手举着木棒).“育”在甲骨文中为“”,为妇女怀孕之形,其本义是妇女生育子女.在先秦古籍中,“教”和“育” 连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个“教”字来论述有关教育的事情.如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救其失者也.”东汉许慎( 58-147 年)所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更为完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学者赋予“教”字之意为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仿, “育”字则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诱导下向好的方向发展之意;而“教育”一词有管、教、养、示范、学习、培育等多种含义. 在西方,“教育”一词的英、法文均为 Education,都来自拉丁文E-ducêre 一词,词首E 在拉丁文中原意为“出”,词干ducêre 意为 “引”,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之意,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固有特性自主发展.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法国著名思想家卢俊认为: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赫尔巴特又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上述中国与西方有关教育的认识显然存在着差异:西方注重“内发论”,即强调教育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固有本性的发展;我国注重“外铄论”,认为教育即外力对儿童的塑造.但二者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种共同的认识正确反映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教育是人类
永恒的范畴.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方面,教育之所以必需,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其根本在于: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并不是能打开实现所有人类理想之门的‘万能钥匙’,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动物界只拥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应性和简单的动物心理,只有人类社会的主宰—人才具有意识.而教育恰恰是在人类所独有的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出于人所意识到
的社会需要而不是本能的需要,这与动物对下一代的爱护和照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动物对下一代的爱护和照顾完全是一种单纯的繁衍后代的本能活动,这种本能活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而继承下来的简单的行为定型,它在意识上是不存在的.而教育则不同,无论是激起教育的需要,还是支配教育活动的动机,都不是生物的本能,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意识.
们的信息主要是储存在遗传基因中,以遗传方式而不是以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的
在高等动物中,除本能外,当然也有某种“智力”活动的存在.但是这些后天获得的经验,正因为没有人所独有的意识和语言
,因此就不能以教育这种传递方式为下一代动物所掌握,所以作为个体的经验只能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人却不同,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在遗传素质中有所表现,但是对人类来说,遗传不是传递经验的主要形式.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主要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
人类有意识、有文字、有语言,借助语言的物质外壳,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使得人类的经验不仅能够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这种外化了的经验就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消失.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