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宝妈们不给宝宝报个早教,不掏钱买个万元起步的课程包,似乎都觉得自己不算亲妈!然鹅,早教是光指上早教班吗?孩子上了早教班,爸妈就可以大撒把了吗?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说说早教,让大家对早教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提到“早教”很多人会直接等同于让孩子识字、数学和各种学习,这其实是错误的。
早教不是提前教育,而是指个体发展早期所需要的教育,一般来说是孩子0-6岁期间的教育。
早教并不是以孩子会读多少单词、会背几首诗词等掌握多少技能来衡量的。早教是后显性工程,是开发潜能的教育,而潜能是学习所有知识的基础和平台。人类学习其实最重要的并非知识,知识只是工具。科学的早教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让孩子学会如何吸收运用知识,拥有真正的学习能力。
所以,父母大可不必就“早教”到底应不应该要进行讨论,而是应该讨论什么是早教,孩子需要哪种形式和内容的早期教育。
首先早期教育很重要,每个家庭都需要早期教育,因为人不能在无知中长大。在我们越发的认识到教育重要性的今天,就越需要心平气和地认识早期教育。如果我们现在否认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自欺欺人的作法。
据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是感官、语言、肢体协调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潜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给孩子进行早教,不仅可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还能充分调动思维的拓展,活跃大脑,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让孩子终生受益。
一个是父母的成长,主要是父母学习应该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并且在相处的过程中如何理解的孩子的行为,并能从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成长元素。
在德国,如果在幼儿时期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就会面临处罚的危险,但同时像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都相当重视早期教育。他们提倡孩子作为一个社会自然人去了解社会,参观消防队,认识红绿灯,认识各种乐器以及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相处。而美国还尤其重视艺术在早期教育中的价值。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对于教育的看法,对于个体发展规律需要学习。只有父母进行了学习才有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
孩子的成长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所有的教育选择都是父母思想的体现。
如果父母自己无法成长,就会对早教做出错误的判断。一种是把早教等同于知识学习,于是让孩子提前学数学并深以为是;一种是认为早教不需要,让孩子自然成长就好了,这是一种随便的,任意的态度。
只有当父母能够正确认识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的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才能每天抽出一定量的时间陪同孩子的玩耍,才能为孩子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
父母是早期教育责无旁贷的执行者,但单纯依靠父母来完成教育的全部,是几乎不可能的,早教在很多地方需要第三方早教机构来执行完成,这样可以和父母的特点能力形成互补。
如今很多家庭就一、两个孩子,家里大人居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很宠爱孩子,在家里孩子是全家人的关注点。然而到了群体环境中就不一样了,孩子不再是唯一的关注点,ta需要通过语言表达,社交接触,群体规则以及与他人进行互动,这些都是单纯的家庭环境无法给予的。
孩子在早教机构所接受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丰富课程活动,家中的环境与之相比会比较单调乏味,而父母们大多精力和能力有限,单凭自己也难以编排出适合孩子成长的课程活动。并且像悦宝园这样专业的早教机构都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特征来设定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句话都是有目的性和科学依据的。
所以,父母需要根据个体早期发展的需要,全方面的考虑孩子成长的需要都有哪些,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那些不能做的部分就需要另外的执行者。这是一个补全的过程而非排斥的选择。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要因为别人反对而反对,不要因为别人赞成而赞成。在面对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坦诚,坦白的面对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无能为力;更需要客观,客观的分析孩子成长的需要和我们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进行全面的思考之后,才会有质量地进行选择,才能有教育审美的能力,才知道哪些早教机构是符合孩子成长的需要。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要陪孩子玩。”这句话我非常同意,但是我要追问一句,这种陪伴应该是什么样的陪伴呢?陪着孩子无休止的看动画片是一种陪伴,陪着孩子读绘本、做运动,观察植物的伸张也是一种陪伴。
所以父母光有与孩子上早教课时几十分钟的高质量陪伴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后的每日生活点滴中也需要一如既往的用爱和耐心陪伴孩子。反观下自己,下课回家后你还知道怎么和孩子互动吗?你有和孩子反复练习课上的“活动”吗?你有用心和老师学习更多的早教知识吗?
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父母自己的工作,是需要同时调动自己和周围社会资源的工作。
孩子的成长需要不偏激的父母,需要能够思考的父母,需要冷静客观、不追风、会选择的父母,更需要谦虚、不断完善自己的父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