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我们见证了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房价从几百元,一两千元一平米上涨到目前全国住房均价过万,像一二线城市一套房子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有人因此而实现了财富自由。
但我们知道,房子也是一种商品,只有当符合其本身价值,并与收入和人口等相匹配的时候,其价值才会稳固,否则,就犹如空中楼阁,不具备持续性。房产泡沫一词正是源于此,不过,在此此前,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如日中天,我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泡沫破裂过程,但并不是没有经验教训可循。
关于房产泡沫破裂的例子,听得最多的一个是90年代的日本泡沫破裂案例,当时日本的房产市值是美国的5倍,仅卖掉东京的地皮就可买下整个美国,凡是有房一族人人都是“中产”。此外,在我国海南也曾发生过房产泡沫破裂的情景。
在1991年到1993年上半年间,海南住房均价从1400元上涨到7500元,几万元买房的人,一夜之间就成了身价上百万的富人。但好景不长,仅在1993年下半年就跌去了47%,在1994年和1995年又跌了23%,纸上的财富一夜清零,原本认为银行不会破产的想法变成了很残酷的现实,房产作为银行最好的资产一夜之间成为“烂账”,海南发展银行成为第一家破产的大银行。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对此提示,这对于我们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仍具有参考价值。
房地产关联数十个行业,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安全影响尤为深重,郭树清在前不久便警告,房地产是威胁金融的最大灰犀牛。所以,我们也看到,为避免重蹈覆辙,国家这些年对房地产调控时刻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其目标就是要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即便经历这次“黑天鹅”事件以后,仍强调的是“不用房地产刺激经济短期发展”。但我们也知道,由于各个城市的楼市基础不一,人口、产业的支撑力度差别,市场分化也越来越明显。
关注过楼市的人应该知道,随着楼市去库存战略的进行,以及大城市购房需求外溢,从2015年以后,一些环核心城市的地区楼市迎来了一波明显的上涨,论幅度的话,也并不比大城市低。比如环京地区的燕郊、廊坊、香河等地,以燕郊为例,在2017年4月时,均价达到了2.8万,高价楼盘接近4万,而现在二手房也不过1.8万,折价幅度超过了5成。
实际上,就整个环京地区而言,楼市调整带来的则是“泥沙俱下”,区域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大幅度回调,在这其中,下降幅度最多的则是廊坊下面的永清(县)市,房价从2017年的2.3万降到目前的0.65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做市调时,有几位投资者带着哭腔讲述着这一切,其中一位投资客当时在高点花183万买了一套房产,现在市值不过50几万,他支付的首付款也有50多万,如果房价一直这样,相当于后面二十年的月供都白还了。
按照这位投资客的说法,当时虽然知道已经涨了不少,但在那种氛围下,一些人已经看到3万、4万的高度,“钱力”无限,像他这样的跟风者其实并不少,毕竟钱来得太快了。对于本地人而言,收入摆在那里,接不了盘,当“两限”调控政策出来以后,北京市区的外溢投资客纷纷撤出,在楼市火热期,大家纷纷惜售,当市场转向时,则是抛售践踏,永清与环京其他地方一样,市场进入一个“青黄不接”的状态。
其实,即便如此,不少在这里的炒房客有一种幻想,希望这里的房市能够东山再起,重见昔日辉煌并解套,但另一个数据则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易居发布的楼市库存数据显示,燕郊、大厂、香河等区域的去化周期在30个月左右,不仅高于12个月的供需平衡线个月左右的百城楼市库存平均水平,显然,谈回暖还为时尚早。
清醒过来的炒房客事后发现,除了资金外溢,这里住房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和商业配套等价值支撑,似乎啥都没有,不过是炒房资本的一场“过山车”游戏,受伤的始终是不明真相的跟风投资者。
所以,纵横君一直有一个观点,房产跟其他商品一样,只有当你具备购买能力才会去买,说到底,就是要与我们的收入和人口挂钩,当一个地方出现非理性的爆炒后,留下的一定是满目疮痍。虽然我们看到仅是局部的特例,但未尝不是一种教训,正如吴晓灵所言,做好泡沫破灭准备,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