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年尾,各路专家、业内人士对于房地产都难免有一番众说纷纭,有看好的,自然也有看空的。
这点并不奇怪,对于整个大家庭而言,房地产地位举足轻重,牵一发动全身。对于每一个小家庭而言,买房子需要用到6个钱包,还房贷需要占用多个钱包,更是家庭头等大事。
既然事关整个大家庭与每一个小家庭,分析、预测、断言房地产的来年走势,自然成了每年12月份都会上演的固定戏码。
但是,想要把房地产这个行业说清楚,似乎又挺难的。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从来不乏专家、学者看空房地产,但事实却是中间虽然有过曲折、经历过不同的阶段,但房价却从未跌过。
公开数据也显示,过去20年时间,全国商品房均价上涨了4倍,甚至不乏一些城市上涨超过10倍、20倍。
有人不禁要问,难道房地产这个行业,只有青春期,没有瓶颈期、没有迟暮期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随着社科院一句“房价只涨不跌时代已经过去了”,房地产的转折点已经就此展开,3大疲态开始显露。
在过往的20多年里,房地产有过好几次低谷,比如2003年、2008年、2014年这样的大低谷,以及像2004年、2010年、2012年、2015年这样的小低谷。但无一例外,最多1年的时间,房地产又恢复生龙活虎。房价角度看,虽然也有起起伏伏,但总体上依然是呈现向上发展的姿态。
也正因如此,很多无房人再也不信“狼来了”的故事,选择买房上车,并为此感到庆幸。很多有房人,在尝过甜头之后,坚信买房是最佳的投资选择。
线年,是城镇化迅速铺开的20年;是城市由小变大、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大的20年;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快速的20年;是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快速崛起的20年;是交通基础建设快速发展、人口高速迁徙的20年。
这些根本性的改变,5-6亿人的进城及井喷的住房需求,才带来了一个20年房价普涨的结果。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有萌芽期、有快速成长期,就必定存在瓶颈期、衰退期。何况,房子只是一个用以居住的商品,具有特定的功能属性与特定的需求量。数量够了,自然就衰退了。
根据今年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9.8平米,达到了初级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则显示,我国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已经达到96%,无房家庭只剩下4%。
虽然统计口径存在误差(老家有房,工作地无房),但96%这个数字足以表明大部分人真的不缺房子。
老生常谈的城镇住房空置率,2017年的权威数据也显示高达21%,已经超过国际5-10%的控制标准,也大大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包括今年开始的各地二手房挂牌量激增、法拍房数量激增,包括各地还在加大商品住宅供应量和保障房的供应量,这些足以说明市场不太缺房子。
今年以来,大众对楼市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冷热非常不均匀。其中不乏有知名的二线年房价最高点时跌去22.8%,天津、石家庄、济南、海口等跌幅也榜上有名。另一端,东莞、深圳、杭州等城市,房价同比涨幅则超过两位数,显示出超强的后劲。
这样的楼市分化现象,显然更能说明楼市普涨时代已经过去。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呢?
一座城市的房价,短期内是可以通过政策刺激、控制土地上市规模,达到调节目的的。
比如,近日哈市出台14条刺激楼市政策,短期内必然会对楼市有所提振,甚至为部分核心区域带来上涨压力。
比如,房地产业内有这样一个共识:市场库存去化周期低于6个月,加大土地供应;库存量去化周期6-12个月,正常土地供应;12-18个月,减少土地供应;大于24个月,停止土地供应。
比如,杭州2019年人口净流入55.4万,为楼市带来大量刚性需求,使当地房价上涨压力较大。
还是拿哈市举例。17-19年连续三年,当地房价上升迅猛,哈西、群力等板块价格从不到1万快速来到接近2万。什么原因呢?18年整年,当地供地数量大幅降低,市场土地供应断档,在售房源价格飙升。供不应求还只是一方面,因为价格上涨,周边京津冀区域炒房客又蜂拥而至。两股力量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一个火爆的2019年。但你很奇怪,为何今年又开始救市了呢? 因为产业结构+气候的原因,当地人口始终处于流失状态。没有足够需求托起的楼市,长久不了。
我想,这个案例足以说明房价的底层逻辑,也足以揭示为何楼市从今年开始分化更加明显,并会继续延伸到2021年。
从7月份以来,20多个城市发布调控升级政策,央行出台“三道红线”企业有息负债融资上限政策,银保监会彻查违规资金来源,5000家P2P数量归零,房住不炒纳入十四五规划。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两次谈到“时刻紧绷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两次发文称“房地产泡沫是最大灰犀牛”,新华社称房地产调控需要采取“硬核措施”。诸如此类对房地产的“批示”,太多太多。
其实聪明人早已发觉,但也许有些人不为所动。那就来个直接的:“当收益率超过6%要打问号,超过8%代表危险,超过10%要有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这是郭树清提醒防范非法集资的话,但难道房地产就允许超出吗?
所以,一个“画地为牢”的圈早已写好,要求就是不允许蹦到外面,还不明白吗?
最后小结。2021年,趁机买房还是再等一等,事实上取决于自己的真实需求。如果是以居住为前提的刚需、改善,该买就买。如果买不起,也不用着急,提升自己才是最大的投资。如果是投资买房,说真的没有那个金刚钻,还是别揽瓷器活为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