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科技综...
《科学通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创新性...
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与天文学等学科...
原初黑洞是指宇宙在极早期由于局域空间的物质分布过于密集,导致直接坍塌形成的黑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泽尔多维奇和霍金分别指出了这类黑洞的理论可能性。它是宇宙中暗物质的候选者之一,可以作为种子黑洞在星系中演化形成超大质量黑洞,也可能是产生引力波的一种重要天体。
然而在标准宇宙学模型中,宇宙空间经历了暴胀的迅速放大之后,会被拉扯得极为均匀,导致原初黑洞的产生率极低,不足以带来令人期待的观测效应。这为探测原初黑洞提出了挑战。
中科大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初黑洞产生机制,利用暴胀时期的声速振荡来共振放大原初物质密度扰动,使得原初黑洞的产生率达到天文观测可检验的水平。
蔡一夫团队发现,如果原初宇宙中存在以声速传播的物质密度扰动,且形成周期性振荡,那么原初密度将发生周期性叠加,增加原初黑洞的产生几率。研究还表明,这种新的形成机制可以为一定比例的暗物质提供合理的解释,并有望被未来的多信使天文观测所检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