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谢小芳)被誉为船舶动力一场革命的“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拥有三项国际首创技术的“一种磁悬浮控制敏感陀螺”、为国家高级安保提供放心锁的“多模式活体身份认证平台”、实现增强人体运动机能目标的“助力协行外骨骼机器人”……由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牵头组织的“军民融合展区”吸引了诸多观展者驻足,展出的技术不乏多项国内外首次原创性突破技术,也有可带动相关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成熟科技成果。
作为本届专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展区”以“融合创新”为主题,突出“国防知识产权军民双向运用推广”特色,汇聚来自军内科研院所、军工集团、高校及优秀民口企业多股创新力量,推介展示国防专利项目和军民两用技术产品近百项,涉及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船舶和海洋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3D打印、现代服务业等高技术领域。将有效带动知识产权领域军民融合的资源整合、要素融合和优势聚合。参展单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在内的军队重点科研院所;中国航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集团公司、兵器工业集团、兵装集团在内的具有军民融合示范效用的军工集团相关单位;以及优势民营企业和民口配套企业。
“军民融合展区”展出的专利项目及技术产品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多重特点,集中体现了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记者在现场看到,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反无人机被动探测定位系统”吸引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注意,这项被誉为“无人机黑飞终结者”的利器,能截获无人机及其遥控器之间的无线电图传信号和遥控信号,实现对无人机实时被动探测、测向、型号识别与单站定位,并实时在地图上显示,以引导对无人机的干扰、驱离或者对飞手的抓捕。这款利器可被应用于机场、军队、边防、核电站等重点区域,保障空中安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局长在专交会高层论坛上表示,到2018年4月,脱密国防专利信息已有4000余条,国防专利解密常态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