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技术预见的实践探索与方法创新——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技术预见分会场报告摘录
2018年10月20日,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会在同济大学召开。在当天下午的技术预见分会场上,来自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八位青年学者围绕技术预见的方法和实践与参会代表们展开了气氛活跃的交流探讨,展示了技术预见研究中数据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以下是各报告的要点节选。
➤当前,国内外的技术预见研究形式各异、创新不断,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技术遴选、技术评价、结果应用。其中,在技术遴选这一环节的研究和创新最为活跃。
➤相比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地方上开展区域技术预见面临许多特有的挑战,在对遴选方法的可重复性、遴选结果的新颖性、技术点的颗粒度、成果的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都有特别的要求。
➤对突变式技术的筛选或发现,始终是技术预见技术遴选环节的一大难点。通常所谈论的“突变”并不是技术发展本身的突变,而更多的是指技术的应用、市场和影响等方面的突变,因此应该是有迹可循的。
➤性别差异问题容易引起兴趣,尤其是自信心问题,但是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实验室实验,缺少数据检验。
➤技术预见的德尔菲调查结果数据可以深度开发。例如,以大量问卷反馈结果为基础,分析发现女性科学家在“对技术的熟悉度”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普遍比男性科学家保守。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女科学家的这一特异表现不受学历、研究领域、职称、机构、问卷轮次的影响。
➤重新组建的国家科学技术部设战略规划司组织开展技术预测。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已经启动,期待大家的参与、合作。
➤对技术发展的历史信息的分析,有助于对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识别。在一个技术从萌发到产业化的过程中,SCI文献、EI文献、专利、新闻报导、社交媒体等能够形成梯度性的历史记录。
➤相关的论文、专利和Twitter数据可以建立起三个层面的技术监测体系。从三者间的关联关系,能够识别技术未来可能变化趋势。
➤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为例,通过Twitter数据,可以观察到关注钙钛矿的人群从最初的研究者逐步扩展到媒体人士,进而是投资者和企业从业者,关注经历了感性、技术炒作后趋于理性。同时,专利分析的结果反映研究者的关注重点也从早期的效率等技术问题转移到应用和商业化。两者结合,发现技术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并展现该技术具有较积极的发展前景。
➤ 关键技术的突破虽然重要,但选择优先技术领域对于比较选择关键技术、扶持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投资等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 对于技术课题的选择,可以从重要性、竞争地位和可行性三项指标出发。重要程度体现技术课题对国家发展的价值,竞争地位反映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的技术差距,可行性是对技术本身发展及潜力的描述。三项指标的评价效用是依次递减的。
➤ 技术课题的优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领域的优先性。选择一定比例排名靠前的技术课题能够减少子领域划分带来的误差,可以代表子课题所在领域的重要性。
➤技术监测可以广泛应用于技术预见、技术评价、产业政策、创新评估、科技战略等多方面的研究,可以满足企业、产业、国家战略等各个层面的需求。
➤大数据技术在2003年就取得了核心技术突破,在2008年出现了高被引文章,2011年出现在麦肯锡的产业报告中。这一过程中相关的信号强度是递增的。我国于2011年以后广泛关注到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强信号,早期的弱信号则有所忽略。
➤弱信号的监测应主要关注技术发展早期阶段的信号表征,包括新兴技术领先意识的非正式表达信息(专家、专业社区、网络媒体)和正式表达信息(论文、会议、专利、数据)。
➤基于新兴技术视角的基本结构模型与基于弱信号视角的信号处理模型共同形成了新兴技术弱信号的二维监测模型。
➤对科技巨头企业高管或专家在大型公开活动发表的技术发展观点进行汇总分析,可以作为专家评估法的一种变化,形成产业技术发展的演化方向判断。
➤AI芯片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具有本地化处理、减少通信延时/通信阻塞、增加反应灵敏度、减少平台分析负担等优点,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
➤物联网从“连接”走向“智能”,人工智能从“云端”走向“边缘”,物联网将逐步向智联网进化。随着万物互联和万物感知的升级,万物智能时代即将到来。
➤对具体产业领域的技术预见,研究按照需求情景分析、技术体系梳理、技术路线选择的路线图方法逐步展开。
➤技术体系梳理的环节按照确立主流产品体系架构、从原材料、装备、应用和检测角度对主流产品进行剖析、检索相关专利并进行解读、对涉及技术进行总结、专家咨询遴选和论证、技术梳理、形成技术体系图等步骤推进。
➤以上海高分子材料产业为例,预见研究提出的发展定位与方向为:汽车用轻量化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关注轻量化、安全环保、功能集成;海洋工程与装备用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关注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航空航天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关注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多功能;生物医用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关注生物兼容性、稳定性、机械性能。
➤ 技术预见是从技术预测的“推测未来”发展到“塑造未来”,内涵更为丰富。
➤文献数量体现了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或技术的研究热度,而专利则表现出这些研究热点被申请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技术或者方案,从而实现这些研究热点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的预测,可以从文献与专利耦合的视角来分析。
➤高被引专利往往代表着专利具有开创性的技术贡献,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一个领域的高被引专利占比越高,那么该领域可能孕育着更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
作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专业委员会之一,技术预见专委会自2002年以来持续推进技术预见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总结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经验,促进技术预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月,是我国最早的软科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技术预见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挂靠单位。该所坚持“以科学致科学,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决策提供解决方案”的使命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软硬结合、研咨一体”,正加快建设专业化、平台型、有特色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和软科学研究领域的功能型平台。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沈应龙、陈红光根据会议现场发言整理。经各位嘉宾审阅发布。文中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