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文
“姐,要装修吗?”“您好,有理财需求吗?”……如今,这样的推销电话、骚扰电话、诈骗电话屡见不鲜,让人不堪其扰。骚扰电话已成为社会肌肤上的一块“牛皮癣”。你遭遇过骚扰电话吗?面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要吐槽。只是人们对骚扰电话“习以为常”了,只要没有经济损失,大多数人也不会追究骚扰电话的来源,最多拉黑了事。(法制日报8月13日)
在即时互联互通的语境下,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基本工具。与此同时,民众也在遭受着骚扰电话无休止的折磨。有推销股票的,有推销门面房的,有推销茶叶的,甚至还有询问资金是否紧张,需要不需要贷款的,等等五花八门的电话。有人说:“这还不是最密集的时候,车辆保险到期前,一些保险公司的营销电话一天不下20多个,几乎能把你的手机打爆。”而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骚扰电话越多。
骚扰电话日渐猖獗,有人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企业与个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之心,加之违法成本低,而收益高。这是其一;其二,有关职能部门监管有漏洞;再一个,就是消费者的无奈。对于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有的人是一律不理;有的人本能反应是“挂掉”。孰不知,正是这种“不再追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骚扰电话的猖獗。笔者以为所言极是。
时下,通过骚扰电话进行广告营销和诈骗仍是目前市面上营销和诈骗的主要途径。目前,手机卡实名制推行以后并没有从源头上堵死骚扰电话的来源,不法分子仍可以找到不同的号码或者套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实施电话骚扰。再有就是处罚成本过高,处罚力度又比较小,导致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国家工信部、公安部、最高检等13个部门近日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综合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种手段,重点对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进行整治,实现商业营销类电话规范拨打、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电话明显减少的目标。这无疑是非常及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骚扰电话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是利益驱动。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个人“一天大概能打300个至400个电话。” “讲授销售话术和基本要求,只要按着固定的通话内容念就可以了”可以挣80元的基本工资。如果成功,还会有成交金额1.5%的提成。其实,一般人接听这种电话都会拒绝,极少有直接在电话中就成交的人,“一周多了,三四十个同事里还没有人拿到过提成”。这种看似效率不高的方式其实利润空间巨大。许多电话诈骗案件的“起点”也不过是一个看似普通的骚扰电话。如果个人加强防范意识,此类案件及其悲剧应该会减少很多。
骚扰电话之所以日渐猖獗,还在于目前没有有效的法律规范。仅仅靠运动式的执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据报道,此次国家13个部门联合对骚扰电话综合治理严办、持续时间长,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正因为如此,综合整治必须聚焦问题,落实到精准监管上。要将常态化、长效化的监管执法纳入法治化、系统化、智能化、社会化轨道。我们现在的法律中尚没有明确规定通讯运营商应该发挥的明确作用,未来要让通讯运营商承担连带责任。如果通讯运营商承担了监管者责任,消费者就可以找到是谁打了骚扰电话,不至于到法院起诉时找不到被告。
骚扰电话猖獗,“不再追究”只会使骚扰电话更猖獗。我国立法对电信诈骗的法律责任较为清晰,但对于骚扰电话实施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还不明确,缺乏有震慑力的惩治依据,导致一些机构和个人肆无忌惮。因此,需要从法律法规上更明确地约束电话营销,明确通讯运营商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意识到纵容骚扰电话的风险,从而严格把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谁接入谁负责”。要实现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精准监管、精准执法。对骚扰电话提高处罚标准,加重违法成本,并根据骚扰电话的新变化新变种,推动法律法规和监管规范及时调整完善。该追究的一定要追究。眼下,要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相关技术部门要尽可能落实实名制、落实电话的来源,制定骚扰电话的拦截措施。唯有技术上跟上、法律上填补空白,并实现长效治理,同时,让,骚扰电话的发送者承担巨大的成本,骚扰电话才有可能得到有效遏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