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8月11日电 题:“铁骨柔情”脱贫路上暖出希望
作者央姬卓玛
“抓小偷、捉罪犯,我们是一把好手,但是扶贫……”
说这话的是青海省公安厅驻朱家庄村工作队员席凡均,驻村扶贫工作开始时,他觉得自己像是无头苍蝇,摸不着门道,但今年这个村子就要摘掉贫困的帽子了。
“我们朱家庄村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部,属高位浅山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全村耕地面积1633亩,其中脑山耕地820亩,农户们收入主要依靠农业,但自然条件并不理想,农作物产量非常低。”村支部书记周文库直白地向刚上任的第一书记青海省公安厅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铁富强和工作队员席凡均介绍了基本情况。
铁富强听完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有147户530人的村子,有75%的人选择出去打工了。然而这只是开始,随后他才意识到,朱家庄村不仅种植业效益低,对牧业养殖也是少有涉足,更是没有独立的旅游发展资源。
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户65人,通过走访铁富强发现,这些贫困户多是留守的老弱病残,仅残疾人就有50人,可以说自我发展能力非常弱。铁富强说,“公安部门是做什么的?解决问题的!既然因病致贫是主要原因,我们就从问题入手。改善村子的医疗条件,包括其他基础设施完善。”
“现在水、电都通了、路也修了、卫生室也有了。”周文库表示,自己没想到这扶贫工作做得如此细致暖心,“前不久铁书记还请来青海红十字医院的医生在村子里开展义诊。”
“丫头放假了吧!如果想实习给我说,我给你帮忙儿,保证离家不远,不耽误你照顾爷爷。”随着扶贫工作的日常化,席凡均也已经格外熟络地和贫困户们唠起了家常。他这话是说给马海鸥的,马海欧是青海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也是朱家庄村低保兜底户马玉清的孙女。
62岁的马玉清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只能勉强做些简单、强度低的农活,“家里那几亩地,收成好时还能给孙女添置件衣服,收成不好时两个人吃饭都没油水。”马玉清感慨,“那时候怎么能想到,我的孙女能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大学!”
马海鸥安静的在爷爷身旁听着,眼睛却不时瞅着窗外一个已经破败的小屋子,“我自小就和爷爷就住在那个小屋子里,相依为命。以前没有钱、更没有能力盖这么大的新房。”马海欧说。
同样盖了新房的另一户,李生珍一家也是低保兜底户,因早年患病,李生珍的右腿从大腿处被截肢,妻子也因智力问题生活无法自理,家中虽有两个女儿,但大女儿常年在外打工,而小女儿还在读小学。家中虽没有劳动力,但家中的点滴改变却让他感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告诉记者,“孩子就是我们两口子的希望!小的以后上学是不愁了,铁书记还常代我去探望老大。”
“目前村子里无能力建房的贫困户的住房已经全部修缮建成。改善了基础问题,当然还得帮他们增收啊!”铁富强告诉记者,20户贫困户中,已有12户入股了湟中瑞青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3.76万元,另3户10人自主发展母猪、奶牛养殖产业,养殖的规模也正在不断扩大。2年扶贫工作里,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加了1100元。
“全村‘两不愁、三保障’现在已是全部到位。”铁富强表示,下一步,将协调争取农牧、扶贫、环保、国土等部门大力支持,利用好互助资金,对于身体轻度残疾、就业技能弱的群众,通过护林员、农村保洁员、保安员等适合的岗位,实现就地安置。同时,及时跟进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动态,协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一些实际困难,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