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香汗”作诱饵,捉蚊要活的!

字号+ 作者:董娇 来源: 2018-08-02 18:23 我要评论( )

昨天下午3时多,室外温度仍高达35℃,位于苏州河畔的某小区绿化带,一张四四方方的双层蚊帐搭建完毕。这是一只白纹伊蚊,是上海本地的常见蚊种,俗称“花脚蚊子”,也是登革热的中间宿主。

  “香汗”作诱饵,捉蚊要活的!

  ■ 医师用吸蚊器捉蚊子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昨天下午3时多,室外温度仍高达35℃,位于苏州河畔的某小区绿化带,一张四四方方的双层蚊帐搭建完毕。准备就绪,身着短袖的张柳颖迅速钻进里层蚊帐。艳阳直射下,小张很快就汗流浃背。“大热天,你们在干嘛?”路过的居民不解。“捉蚊子,她是诱饵。”蚊帐外,普陀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医师徐宏解释道。

  别人看到蚊子就躲,他们竟拿自己做饵引蚊子?原来,普陀区疾控中心和街镇除害站的病媒工作人员正在工作,他们要把蚊子活捉,监测周边蚊子密度。

  无风闷热的环境,小张全身汗淋淋。这种散发大量汗味和二氧化碳的状态,正是蚊子难以抗拒的“体香”。一旁,徐宏提着吸蚊器,静静等候猎物光临。突然,一只蚊子从外层蚊帐底部飞入,迅速被吸入吸蚊器。这是一只白纹伊蚊,是上海本地的常见蚊种,俗称“花脚蚊子”,也是登革热的中间宿主。

  尽管近年来上海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非常罕见,但随着市民出国旅行日渐频繁,登革热输入性风险也逐步增高。短短30分钟,他们就成功捕捉到4只白纹伊蚊。

  每年夏季,病媒工作人员都要外出定点捉蚊。普陀区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控制科主管医师夏斯伟介绍,虽然现在已有机器模拟人体气味诱捕蚊子,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方法还是以人为饵。

  日暮西山,“捉蚊侠”收工了。工作群里传来消息,另一队监测点靠近河岸,有工作人员被咬了7个包。夏斯伟说,实际上,捉蚊子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蚊幼孳生地调查、成蚊监测、蜱虫监测、病媒生物耐药性试验等将不止持续一个夏天,而是年复一年地继续下去。  本报记者 左妍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