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升降摄像头”来鉴定隐私泄露
■ 观察家
避免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那些滥采、滥用数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处。
近日,某品牌手机为了解决整机全屏的目的,将前置摄像头设计成可自动升降的装置。但最近有用户发现,这种自动升降的设置,竟然还可以变成某些可能侵犯个人隐私的“流氓软件”的鉴定器。原来有手机用户在使用某些APP时,虽然没有使用摄像功能,结果前置摄像头却还是自动升起,停留一会之后又自动缩回去。
这种蹊跷的现象,引发用户对于隐私泄露的担忧。事发当日,有关公司便迅速回应,承认调用了前置摄像头,但强调这一动作“并不会开启摄像头”,更不会“拍摄或记录”,因此不存在采集用户隐私的问题。
的确,从技术角度上说,这种解释也说得过去。但鉴于过去发生过许多无视用户隐私事件,我们对隐私保护的重视,也不能说是小题大做。
比如,去年某家企业的监控摄像头毫无克制地将监控场所的画面当作直播内容呈现,就引发了不少人的愤怒。而手机中的各种APP,尤其是真正的流氓软件,肆无忌惮地采集用户的各种敏感数据,诸如地理信息、通讯录等内容,甚至自动打开用户的摄像、录音功能等,早已让人感觉恐慌。因此,对隐私保护的敏感,再怎样也不为过。
只是,类似的问题已经谈论了很多。无论是对隐私安全的强调,还是对数据保护的讨论,都未能根除用户免于受类似行为的侵害。
关于隐私与数据的保护,我们已经有了所谓的“知情权”、“告知权”、“遗忘权”、“删除权”等各种权利。但问题是,在强大或“不知所踪”的企业面前,用户这些权利许多时候几乎无法发挥作用。公众对隐私、数据的日益重视,相对于指数级增长的数据而言,恐怕还是杯水车薪。
实际上,如果用户无法对滥用自己数据、侵犯自己隐私的企业作出任何有效的回击,那么这些所谓的权利就是苍白无力的。
如此,与其如此强调避免隐私数据被采集,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还不如想想,如何更好地通过管理数据,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也就是说,谁采集、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从管理的层面入手,思考如何达到真正的保护用户隐私数据的目的。
过去,智能电子设置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并不依赖于数据。因此,我们强调将个人隐私数据进行隔离、保护,是有效的。但现在,时代变了,人的数据成为新经济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再强调将个人隐私数据进行隔离保护,还会有效吗?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地设想如何避免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被采集——虽然这个也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那些滥采、滥用数据,或是对数据的泄露负有责任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处。换句话说,在数字经济时代,对数据的有效管理比单纯的保护,重要性更高。
当然,在短期内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对各类采集数据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尽最大的可能告知用户。值得一提的是,前置升降摄像头无意间充当了“流氓软件鉴定器”的角色,其实也提示我们,用更直观的方式提醒用户很重要。比如,可以出台法律法规,要求各类电子设备在采集图像时,均以“亮灯”方式提示用户或公众,摄像头正在工作采集数据,避免用户无意间成为受害者。
□郑伟彬(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