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完成了历时半年、三易其稿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像《风雨泰然》,该作品是为广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打造的主雕,屹立于纪念馆前,与主体建筑相呼应,与廖仲恺、黄兴等10座辛亥革命人物雕像组成群雕,将成为辛亥革命策源地广州的又一亮点。
最近,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完成了历时半年、三易其稿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像《风雨泰然》。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走向共和的开创者,近百年来,已令无数雕塑家出于敬仰而为其造像,无论在我国广州、上海、南京、台北等数十个城市,还是捷克、意大利、美国、日本,每尊雕像,皆浓缩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因而,在今春唐大禧先生应邀为孙中山先生创作铜像时,他陷入了创作的沉思:如何穿越百年,还原历史人物的前世今生?如何在无数孙中山雕塑中脱颖而出?如何在自己的古稀之年创作出超越自我的大型作品?
为此,唐大禧先生翻阅了大量历史照片和雕塑资料,他发觉孙中山先生的侧面形象资料不多,忽然想起过去曾见过民国时期的一个银元上面有孙中山的侧面浮雕,是西方雕塑家创作的浅浮雕,便让助手去寻找。他得到的感悟是,孙中山像不同于孔子像,他是具象的,是真实而鲜活地铭刻于人们印象中的。于是,他发誓,此尊作品一定要像孙中山。
也许是缘分,他的助手大林随即翻箱倒柜,向他提供了一枚雪白的银元,是祖上收藏的传家宝,这银元果真就是唐大禧先生要找的那一枚。银元浮雕侧面头像结构清晰,孙中山目光深邃,尤其是头颅枕骨结节符合广东人头颅特征,唐大禧先生便从此入手创作。恰好纪念馆建筑设计讲究雕塑剪影,唐大禧先生构思的孙中山面对罡风劲吹,大衣飘动,令作品充满张力,而且动感十足。这件4米高的大型铜雕,孙中山先生眼大而传神,微翘的嘴角充满虎气。他仪态从容,不失当年“海归”的时尚。他英俊潇洒而彰显着面对风雨的泰然,这位被世人称作以“空手道”开辟共和之路的领袖,那双手却很淡定地插入裤袋,令他的忧虑、自信、洒脱与沉稳凝固于一瞬间……一改人们熟悉的大凡领袖人物皆庄重有余而鲜活不足之特点。
酷暑之中,于近40摄氏度高温的偌大雕塑工厂里,大多数雕塑家很难抵御如此高温的灼热,几个月来,唯唐大禧与他的助手几乎每天来此创作,在大汗淋漓中煎熬,很难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70多岁的老雕塑家对作品创作的执著。采访中,唐大禧先生只说了一点:“辛亥革命已过去100年,我也75岁了。今天我传承历史,我十分珍惜我的工作,我坚持‘先进文化’的信念。”这令人想起了89岁的米开朗基罗临终的前一天还在雕琢他的作品。优秀的雕塑家创作时既在雕塑自己的艺术作品,也在雕塑自己的艺术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