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东千佛洞十年守护千年传承

字号+ 作者:lobtom 来源:未知 2018-10-27 06:08 我要评论( )

瓜州,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之地,悠悠疏勒,巍巍祁连;丝绸古道,悬泉遗址;再加上一字飞白书的张芝,群雄叩首的张奂,锁阳城的磅礴,塔尔寺的古风无一不讲述着它充满深厚底蕴的文明之史。 然而,这里也是著名的无人区,一条荒芜了千年的艰难道路从甘肃省

  瓜州,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之地,悠悠疏勒,巍巍祁连;丝绸古道,悬泉遗址;再加上“一字飞白书”的张芝,群雄叩首的张奂,锁阳城的磅礴,塔尔寺的古风无一不讲述着它充满深厚底蕴的文明之史。

  然而,这里也是著名的“无人区”,一条荒芜了千年的艰难道路从甘肃省西部酒泉市瓜州县出发,向东南行进,沿途只见漫漫无边的空旷荒漠。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描述这片戈壁:“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

  10年前,当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听说同属于敦煌石窟群的东千佛洞,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却年久失修,缺乏保护,又不在国家文化遗产范围之列,亟需民间力量一起加入支持。耿莹立即亲自前往考察,并展开了一系列支援保护计划。这一干,就是十年。

  “面对一片戈壁,大漠孤烟,又不通公路,眼看着东千佛洞那么美轮美奂的壁画逐年失色,又缺乏人员、设备和资金那时候我们真是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如今回忆起十几年前的场景,瓜州市的领导干部还记忆犹新。十年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持续的保护救助行动,让这里如今有了生机和希望。

  2018年国庆节前夕,年近80岁的耿莹决定带领艺术家团队再次深入“无人区”,探访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恶劣的自然环境,一路的风沙酷暑,大家都为老人家捏了把汗。

  “我一定要到现场去看一看,去一次少一次了啊!”耿莹掷地有声,这也是她一贯的做事风格,要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踩得扎扎实实!就这样,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画专项基金敦煌采风团在耿莹会长、耿静理事长的带领下来到瓜洲东千佛洞石窟群考察采风。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也一路随行。

  千里戈壁,远望去,哪里都是干枯的,风沙卷着热浪袭来,似乎要抽干你身体里的每一滴水。在接近东千佛洞不到5公里的地方,柏油路变成了砂石路,只能顺着裸露的沙床前行。车子在石子路上东倒西歪,摇晃得厉害,一不小心头就会撞上车顶。年轻人都坐不稳,对于年近八旬、腰腿脆弱的老人,这样的路更为艰辛。同行的司机师傅也不禁感慨,“这位老人太有毅力了!我开车走这种路,久了腰都坚持不住,何况这把年纪,况且这可堪比火焰山啊!”

  车子刚停稳,便看到耿静理事长带队走下来,“现在来已经好多了,还有石子路,虽然颠簸,一天就能到达。之前我们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路,要在沙漠里走两三天。”看来,她们已经不止一次来过这里。

  东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组成部分,位于甘肃省瓜州县以南三十五公里峡谷两岸。现存石窟二十三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壁画为西夏时期绘制,历经千年。

  走下车,鹅卵石铺的路面更是难行,走上去打滑,左摇右摆,稍不留神还会崴脚。提前给耿会长准备的轮椅在这样的路面也完全派不上用场。

  “都到它脚下了,怎么能不上去?!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坚持就是胜利!”就这样,顶着烈日,耿会长一边不停擦着汗,一边步履蹒跚地一步步迈向东千佛洞。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耿莹会长(右一)和耿莹理事长带领艺术家团队参观东千佛洞

  在她的带领下,大家首先来到2号窟参观,这里是壁画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也是首批得到“修旧如旧”保护的洞窟。壁画内容属中原风格,也受到西藏、印度、尼波罗影响,艺术风格和内容与榆林窟基本相同,集中展现了西夏文化与元朝文化。洞窟中依然保留着清朝时期的佛像雕塑,这些壁画、雕塑虽历经千百年,却依然呈现出当时璀璨的艺术风格,如同时光穿越般,将观者带入到那个时期。

  耿会长指给大家看:“你们看这些壁画里的观音菩萨多漂亮!穿着超短裙,这说明超短裙不是国外来的,其实中国早有了。”随行艺术家们一到这里,眼睛全亮了,兴奋的状态溢于言表,他们一个个抬着自己的眼镜,屏住呼吸,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完全看不够。

  耿静理事长告诉记者,因为荒无人烟的恶劣环境,这里的守窟人也呆不住,走了一拨又一拨,“没有人愿意留下来看守,条件太艰苦了,十年前我们来的时候,一点绿色看不到,怎么在这儿生存。后来我们为了留住守窟人,每个月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帮助他们发展一些副业。”

  耿会长特意来到现在的守窟人李刚夫妇的家中,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她还记得十年前基金会成立之初她到这里时的情景,“其实这十年变化还是很大的,有路了,更欣慰的是,现在守窟人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他们有了家用电器,摆脱了无电、无通讯的窘境,还有一套完整的电子监控安保设备,这为石窟群的保护增强了安全系数,也为守窟人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守窟人李刚夫妇看到耿会长亲自带队前来,更是深受鼓舞,他让大家放心,无论环境多艰苦也一定保护好老祖宗的东西。耿静理事长也一再嘱咐身旁的文保工作人员,要善待守窟人,为他们提供好后勤保障工作,“他们就是我们最一线的传承人、守护人,没有他们的舍身奉献,就没有文化的薪火相传,要向他们学习,更要向他们致敬。”

  随行的著名画家姜伟玲老师告诉记者,她前后在敦煌考察学习不下十次,但还是第一次来到东千佛洞。“这里原本的路况太差了,根本进不来。这次耿莹老师亲自带队,这个巅簸的沙石路像极了八十年代前后我去敦煌的道路,那时去敦煌的不是去旅游的人,都是满怀着对敦煌莫高窟壁画无比瞙拜的心,朝圣去的!”

  姜伟玲至今难忘她第一次看到莫高窟里躺着的卧佛,带给她的那种冲击和震撼,“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从色彩到造型,让人叹为观止!这一次在东千佛洞,当我第一眼看到这里的壁画,我又有了当年的那种感觉,此行虽然艰辛,但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趟来的太值了!太美了!美的让我找不出合适的词语形容!壁画的精彩和雅致是独一无二的,说它是世界瑰宝也是当之无愧。”

  来自河北的工笔画家刘振波老师看到被毁坏的壁画佛像,直叹可惜。他说,画家进行临摹活动是学习传统美术的基础,这也是能和古代大师面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我们的下一代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还能不能看到这么色彩丰富的古壁画,所以现在我越发觉得耿会长基金会做的事情多么重要而有意义!你在现场可以体会到这些古壁画的精神,临摹不光是简单的模仿,同时也是一种领悟和创造。通过深入的了解壁画内容,主题思想,画面的组织结构,我们可以研究古代艺术的发展,这也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艺术风格,所以我们在现场能有助于了解所临摹壁画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东千佛洞深藏于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中,它的建造时间比莫高窟早一些,相对而言,其实保存的更完好。如果说莫高窟是皇家公主,那么东千佛洞就是娇姿婀娜,别有风韵的小家碧玉。”刘振波说,临摹也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是掌握中国画语言的基本方法。要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就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以及造型规律,领悟中国画的文化精神特质。

  来自山西的剪纸艺术大师蔡江萍是第一次走进敦煌莫高窟和东千佛洞。她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多元化,“怎么能让中国传统艺术跟上时代和国际的发展”。剪纸是一种即逝艺术,它的传承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言传手教,流传也并非易事,这么多年,能够在中国民间代代承传,千年不衰,有它独特的社会表现功能和丰富的民俗事项支撑。“看到这些古壁画我真的好几晚上睡不着觉,太兴奋了,我感觉突然被点醒了,有了更多创作的想法和思路。这些壁画里的图样,色彩,我们都可以用剪纸表现出来,我们古代艺术家近千年创作的艺术作品,现在看还那么生动,让人身临其境,肃然起敬,这才是艺术,中国的剪纸也可以,我现在就有画的冲动,我的笔停不下来,我要记下这些图样,回去用于剪纸创作。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完好的留给后代!”

  参观结束后,耿莹会长和艺术家一起进行书画交流笔会。姜伟玲(左一)、刘振波(左二)蔡江萍(后排左一)

  耿莹会长告诉记者,东千佛洞前些年因为下大雪,压塌了几个窟,需要搭脚手架保护。搭架子前要先加固洞窟本身,里边的佛像壁画也要清理,掉下来的佛像要补上,要恢复原状。5年前,一个窟的维护费就需要50万元,20多个窟,需要的维护费可想而知。

  找人家要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怎么开口?耿莹感叹,以前自己从来没有开口要钱过,“自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成立,我就做了十年的丐帮帮主,去见人家大老板。我跟他们说中国发展经济的30年像梳头发一样,把文化都拆了。这个损失要抢救,现在没有被你们拆的,没有被你们破坏的,我们要抢救。当然有钱不是你的错,但你们是不是应该回馈在社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一些事情。”

  听着耿会长的介绍,大家在洞窟门口伫立良久,感慨万千。当地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父辈年轻时曾在此劳动,看到这里的庙宇殿堂,还是古香古色,雕楼画柱,青瓦彩绘,飞阁流丹,尽管香客稀少,但几千年的佛光普照让这个沟壑充满着圣灵之气;而今,这里却沙床裸露,人迹罕至,百鸟无一,目断魂消就在这深思中,不知不觉眺望远方,大家竟看到了洞窟对岸,沙漠里罕见的一片绿洲。

  原来这是2010年5月,耿莹带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亲手种下的“华夏文化遗产公益林”,8年过去了,小树苗在荒漠中顽强生长,已经有碗口大小,枝叶繁茂,堪称奇迹。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也象征着一种不朽,一种坚守。耿莹一步步爬上土坡,看着这些树苗,她似乎看到了希望,“希望我们的文化遗产事业能够坚持下来,也希望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如树木般枝繁叶茂,千年传承。”

  离开时,看着通向远方的路,耿莹意语深长:“这片土地就像我自己的一个孩子,真希望他快快长大,但又害怕他长得太快,事极必反。路通了,保护不好,过度旅游开发,游人素质不提高,反而更遭。”

  “要给非遗先立规矩,再讲承传”。这是耿莹10年耕耘文化遗产事业的体悟。“所谓立规矩,就是树立一条红线,出台相应法律,让民间组织、社会人士知道到底该做什么,如何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过度商业开发,要限制游客数量,游客也要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对即将消逝的技艺或者传承人,我们要重点扶持抢救;对于有技艺但没市场的非遗产品,我们要帮他们怎么消费目标群体。”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耿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活”起来应该就像星星之火,这些小火苗被吹到哪里,哪里就能燃起来,由点及面,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我们基金会的作用就是做好一个小灯泡,我这个老太太为了小灯泡要使出全身解数,让小灯泡24小时不停电。炎黄子弟骨子里都有一个种子,我这个小灯泡可以给孩子照亮回家的路。抢救文化遗产应该是我们现阶段重中之重,基金会的宗旨就是唤醒,唤醒什么?就是唤醒那颗种子。我们要把信念拿回来,重新建立起来、凝聚起来。我想这是最好的办法。”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9月10日,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建校百年教师节大会,授予袁运生等20位老教授为首批“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宝藏》第二季启动仪式海报人民网北京10月10日电历经半年多的探索磨砺,备受期待的《国家宝藏》第二季...

  十一长假结束,你去寻找“诗和远方”了吗?如果没有也不要紧。这个十月,诗也不只在远方,还在那一方荧屏中...

  10月24日,首届中国“AI+”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十届中国机器人及...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环球人物》:让我们重温这只特立独行的狗 杂志天下 180222

    环球人物》:让我们重温这只特立独行的狗 杂志天下 180222

    2018-10-27 06:08

  • 造型奇特却被称非洲戴安娜 这位第一夫人你见过吗

    造型奇特却被称非洲戴安娜 这位第一夫人你见过吗

    2018-10-27 02:26

  • 环球人物杂志:越南总理为何对华变脸

    环球人物杂志:越南总理为何对华变脸

    2018-10-27 02:26

  • 杂志 王铮亮一首歌红一年

    杂志 王铮亮一首歌红一年

    2018-10-27 02:2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