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队成立伊始就吸收了部分青年学生参加,但大连市最早的一支全部由学生组成的足球队五年后才在当时的旅顺第二中学成立。旅顺第二中学创建于1921年是一所允许中国人入学的日本人学校。由于日本殖民当局从愚民政策出发,对开办中国人的中等学校并不热心,直到1932年才在旅顺师范学堂和旅顺第中学的基础上设立了惟一的一所供中国人子弟读书的普通中学旅顺高等公学校,简称旅顺高公。所以原来组建的这支足球队习惯上被称为旅顺高公队。
建队之初,为高公效力的大多是田径运动员,能跑能跳,踢起足球来却难免力不从心。渐渐地一些足球好手如孙德信、朱永寿、夏树福、孙承琪、孙承祀、李永新加入进来,使高公队实力大增。当时大连各中学都没有组建足球队,英雄寂寞的高公队便经常与中青和隆华对阵。较量的结果,既练就了精湛的球艺,也为中青和隆华培养了第二梯队。高公队的不少队员毕业后,都被这些老资格的球队吸收到魔下,成为冲锋陷阵的生力军。
高公队最辉煌的一笔写在十九世纪30年代。从1931年到1938年,在每年一度的大连中等学校联合体育大会的足球赛中,它多次以悬殊的比分战胜对手,获得冠军。与此同时,高公队还连续五次获得由满洲日日新闻社举办的全满中学足球联赛的桂冠。李国瑞、蔡宝珠、陈守任、谭学高等人后来都成为叱咤大连足坛的名将。高公队虽然是大连中学足球的霸主,却与伪“满洲国”主办的中学足球赛冠军无缘。在1938年7月的那场冠亚军争夺战中,本来已经领先两球的高公队由于天气干热等原因,体力消耗很大,被对手间岛省(今延边)队连扳两球,加时赛再陷两城,结果失利。尽管如此,高公队精湛的球艺还是给全场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939年以后,高公队各路高手纷纷毕业离校,球队实力大为削弱。这时,大连中学足球的另一匹黑马——大连商业学堂足球队呼啸而出。
大连商业学堂成立于1923年,简称“大商。其足球队在十九世纪30年代初就已经小有名气,虽然不是中学队里的冠军,但始终是霸主高公队潜在的竞争对手。1938年是大商队扭转乾坤的一年。在这一年的6月举行的大连市中学联合体育大会上,大商与高公两强相遇,进行决赛。陶其深先生在《大连商业学堂的足球活动》一文中回顾这场具有转折意义的比赛时说:“那天正遇大雨,决赛按规定冒雨进行。雨越下越大,人成了泥人,球成了泥球,经过九十分钟的麈战,大商队第一次逼和了一向处于优势的高公队。加时再赛,仍无胜负,最后以抽签定胜负。大商队抽签得胜,首次获得冠军,从而取得了大连市学生代表队的资格。
抽签得胜固然不很光彩,却神奇地扭转了大商队的命运。1939年6月,它以2:0的优势再次击败狭路相逢的高公队,获得大连市中等学校联合体育大会的足球比赛冠军。接着又参加了满洲日日新闻社在大连举办的全满中学足球比赛。真可谓冤家路窄,大商队在先后战胜大连商业学校队和大连一中队之后,又一次与高公队相遇,并以2:0赢得决赛。高公队从此一蹶不振,在1940年大连市中等学校联合体育大会上,压根儿就未能进入决赛图。大商队却越战越勇,以1:0击败实力雄厚的大连商业学校队,实现了四连冠。然而在冲击伪满洲国”举办的全满中等学校足球比赛大会的征程中,大商队遵遇了与高公队同样的尴尬:两次挑战间岛省(今延边)队,均以一球之差败下阵来。但在随后的一场比赛中,由中学生组成的大商队居然逼和了高手云集的伪“满洲国”国家队,正应了初生牛犊不怕虎那句古话。继大商队之后崛起的是大连协和实业学校队,简称协实队。这支球队组建于1936年,主要队员有隋宗茂、刘鸿儒、罗玉兴谭学明等。1940年市中学生足球赛上,它先是以2:0击败老前辈大商队,接着在决赛中以1:0战胜由日本人组成的大连商业学校队荣获冠军。
日本殖民势力对大连足球进行钳制的一个恶果就是使它始终被束缚在大连乃至东北的小圈子之内,不能融入中国足球运动的主流,虽然从另外的意义上说,大连足球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与中国足球共命运个最遗憾的事实是,日本人统治时期大连足球不仅无缘参加旧中国的历届全运会,而且也被排除在旧中国历届足球分区赛之外。华夏首届全国运动会是由上海青年会的外国干事埃克斯纳一手包办的。从大会的组织、裁判员到工作人员均由外国人担任,连文件都用英文打印。1910年1018日,这届当时被叫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盛会在南京下关南洋劝业场拉开帷幕。全国只是号称而已,参加者为南部、北部、东部、中部、吴宁(苏州、南京),实际上只是十余所教会学校和青年会成员。比赛仅设田径、篮球、网球、足球四项;而足球比赛也只有华南(以香港南华足球队)为代表、华东(由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洋大学共同组队)、华中(以武昌文华大学足球队为代表)、华北(以河北通州协和书院足球队为代表)四支球队参加。最终比赛结果,华北队以1:0战胜华东队荣获冠军。
首届全运会揭开了全国性足球比赛的序幕,但由于军阀混战、列强环伺,兼之随后而来的抗日战争,举办得并不顺利。在1949年之前苦苦支撑了七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大连球员终于得以在1948年5月举行的上海第七届全运会上亮相,那时候日本人被赶回他们的老家已经三年了。全运会举办十余载之后,1926年2月18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上海组织了首届中华足球联赛,这个赛事习惯上被称为全国足球分区赛。比赛举行之际正值北伐战争期间,因此仅有华南、华东两大区对抗,华南队获得冠军。旧中国全国足球分区赛共举行了七届,由于参赛队少,且水平偏低,冠军不是归属华南队,就是被华东队掠走,成了两个队的夺冠游戏,直到1934年这项赛事被画上句号。虽然大连的足球运动因受日本人钳制而无缘全运会以及全国足球分区赛,使它的水平受到一些影响但它还是顽强地成长并壮大起来。除了中青、隆华、工华、华青等老牌劲旅外,运友、启正等球队也曾在当时的大连足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运友足球队成立于1935年,创建者是经营出租轿车的秦玉贵陈兴阁、刘延才、蔡殿甲、蔡殿善、王文德等人。当时司机被称作运转车(日本话),球队因此而得名。运友队成立后,秦玉贵任领队,孙元林任队长。大连永华汽车修配厂、纯正零件商、泰茂洋行等三家厂商为招揽生意,给予运友队很优厚的赞助,这是大连市内其他球队望尘莫及的。1940年6月16日,在关东州协和陆上运动大会上,运友队以31战胜劲旅华青队,获得了一个沉甸甸的冠军。
1941年大连春季足球赛的冠军则由启正队获得。这支球队成立于1939年,是由大连启正特许品制作所(原大连麻袋厂西侧)的工人自发组建的。启正制作所是一家炼铁工厂,每天午饭后工人们就在厂内进行比赛。由于生活困难,没钱买球,他们就用自制的草囊球代替,这在大连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启正队的召集人是陈玉麟和杨乃寿,主要队员有韩刚俊、宋吉祥、孙庆云、杨振增、韩刚忠等。尤为可贵的是,当时的大连足坛不仅强队林立,而且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技战术研究。罗仙樵组建隆华队前后,利用自己精通外语的优势,从日本、英国足球资料中学到一些训练知识,特别是两个内锋前后接应的WM战术,以及三后卫制、三角短传向前推进等进攻、防守方法,这些知识的传播使当时各球队的战术训练和意识提高了一步。从那个时候起,大连足坛各支球队就已经不限于拼体力、拼速度,而是开始进入深入研究技战术的领域,大连足球融合当时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足球技战术理念创造了多套独树一帜的技战术打法,这些技战术打法放在当今足坛也不算落伍。
1943年以后,日本侵华战争加剧。统治当局加强了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生活更加困难,大连足球运动也随之衰落下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