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奋发图强、砥砺奋进的四十年,同时也是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的四十年。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青海体育在这四十年里节节攀升,大放异彩。
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全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也迸发出勃勃生机。回望过往四十载,办大赛,惠民生,强竞技,我省着力抓好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建设、品牌赛事等工作,体育事业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
夕阳西下,在西宁一中的笼式足球场内,五人制球赛火热进行中;体操室内,20多名队员穿好体操服,开始新一轮的啦啦操排练……如今的校园,在体育的带动下,活力十足。
10月22日下午,西宁市西关街小学崭新的塑胶跑道上,体育老师韦云带着五年级二班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200米往返跑,学生洪煜栩跑出一分一秒多的成绩,韦云当即奖励他可以去跳跳绳、踢足球,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韦云刚参加工作时,学生就没有这么多选择了。
韦云说,他1995年参加工作时,西宁市很多学校的操场还是土操场,雨雪天,学生只能在泥地里上课或直接停课。操场的边缘,则是简易的篮球架子,为了防止架子倾倒,老师只能抬水泥板压在篮球架子上。如今的西宁市学校操场不仅有了塑胶跑道,还设置了足球区、篮球区、排球区等应有尽有。
韦云说,他小的时候上学,乒乓球桌子都是使用水泥预制板垒起来的,中间球网用砖块代替,毽子是自己家里做的,就连下棋的棋布都是拿帆布画的。
“西关街小学是西宁市体育文化比较浓厚的学校,因此在场地和设施上在全市小学中算得上比较好的。”韦云说,学校除了拥有塑胶跑道和足球场,其它体育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在器材室,不少备用的足球、排球还没有拆封。
上下翻飞的毽子、滚动的足球、奔跑的孩子……记者走访的校园里,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随着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体育教育正逐步走出不受重视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我省集中力量为各所学校补充体育教育所需的设备设施,因此开展体育活动再也不会出现以前没有场地、没有器材的情况了。“现在,想找一所没有塑胶跑道的学校都很难了。”
“以前我们的体育课,文化课老时说占就占。就连体育老师也好像没什么地位,每次评先进几乎没我们什么事。”韦云说,现在不一样,加强体育锻炼,现在已经成为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共识。“现在的学生家长都是80后,他们的观念也在转变,普遍都很支持学生多参与体育活动。”韦云说。、
以前体育课虽然写在课程表上,但要真正落到实处,阻力重重。首先就是教育理念,一切以成绩为上,不重视体育锻炼,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家长、社会的事情。再次缺体育老师,是许多学校的痛点,足球、篮球课就是语、数老师兼授的。编制限制、人才资源有限等也是学校在开足体育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还有安全问题成为不少学校开展体育课程,尤其是有一定对抗性体育课程的“拦路虎”。这和一些家长见不得孩子受一点伤,动辄就找学校有关,也和一些学校缺乏安全保障意识和能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有关。
韦云说,从学校角度看,要提高安全意识和保障能力,尽量避免出现运动意外伤害,同时要提高学校应对意外伤害的基本救护能力,完善学生意外伤害险等基础保障。从家长方面来说,则要从自身杜绝“娇气病”,放手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并能客观对待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
现在体育健身和参加体育比赛是最时尚的话题。“我们学校每个月会举行不同项目的中小型体育比赛活动,比如今年省运会上,很多父母同场、师生同场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学生和老师将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体育活动对孩子团队意识、家庭和睦和培养顽强的品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学校已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联合省体育单项协会帮助多所学校在大课间操让孩子们专业学习棋类、球类、街舞类等。“一些家长以前还担忧体育课开多了、孩子们玩疯了,会不会导致学生受伤,其实现在专业的体育老师加上完善的设备,一般的运动损伤都是可以避免的。况且现在体育课内容的编制,也符合目前学生的体质。”韦云说。
2017年末,西宁二中的一名男生因跳蒙古舞课间操投入且跳得生动有趣,意外走红网络,网友称他“课间操舞王”并纷纷表示:“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
相比课间操,学生更喜欢现在的民族传统舞蹈,跳起来既新鲜又亲切。为了缓解学习压力,学校邀请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西宁小羚羊艺术团和西宁市群众艺术馆的舞蹈专业老师为学生量身打造了几套民族舞蹈,回族《花儿与少年》、土族《花棍舞》、藏族《踢踏舞》和撒拉族民族舞等非遗舞蹈在课间操期间推广。
韦云说,以前每到课间操做广播体操时,班主任都要赶着学生们去做操,现在他们将广播体操改编成啦啦操、武术操、足球操和流行歌曲《小苹果》来代替。“孩子们上操特别积极,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韦云说。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西宁小羚羊艺术团团长余萍说,现在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和民族文化,通过这种教育方法,让孩子们今后对故乡保留一份家乡记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民族文化,他们团里面抽调专业人员编排舞蹈向学生推广。师生们更加了解了家乡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体育的绚丽多彩,也为学生“非遗舞蹈进校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玉树市第三民族中学,每天早晨,这里的2400多名师生用民族团结进步操将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操场上,更盛开在全校各族师生的心中,让校园到处洋溢着温暖。“团结友爱的格桑花,盛开在玉树的草原上。阳光总在风雨后,灾后崛起新玉树。温情与友谊,遍地流淌。”这是玉树市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操的歌词。奔放的舞蹈、节奏明快的锅庄,现在已成为玉树市所有校园里最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更洋溢着体育文化的魅力。
在青海校园,无论是高标准体育场馆,还是全新的教学理念,都处处彰显着青藏高原师生集体智慧的光芒。
“那时,人贪玩。甚至因为踢足球,忘记了写作业,因此挨了父亲的打……”回想20多年前,足球是玉树草原上旦周才仁和同学唯一的交往渠道,也是他唯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时候,没有像样的足球,没有标准的球场,但只要在球场上,他才能畅快地做自己。从那之后,旦周才仁就想有朝一日自己能组建一支足球队。
现在,走进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满满都是足球的印迹,校内宣传橱窗里有校园足球赛的照片,整面墙挂满了历年比赛获得的奖牌……轮流带球、控球、花式表演,每逢休息时,这里处处充满着运动的快乐。
“4个教练,3年时间。成功申请为玉树市足球学校,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玉树市第十完全小学负责人介绍,校园足球虽然发展了短短3年时间,但取得的成绩,让整个玉树市看到了足球进校园的效果,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决心。
西宁青训克瑞斯足球俱乐部在2018年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上,首场比赛揭幕战中以3:0战胜上海队,最终以五战三胜一平一负的战绩取得第五名,为我省校园体育锦上添花。
在青少年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省高校体育也取得了辉煌成就。走进青海师范大学体育馆青海师范大学女篮的姑娘们正在挥汗如雨地训练。就在这里,师大女篮创造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北赛区15次冠军的纪录。另外,这支“西北王”还代表我省参加全国女子篮球锦标赛,这是我省首次以职业队的身份参加全国职业篮球比赛,此举改写我省篮球运动的历史。师大女篮曾向国家队输送队员2名,向职业队输送队员7名,目前已经具备参加全国职业联赛基本条件,也为下届全运会打下良好的参赛基础。(纳玉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