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加强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的管理,坚决遏制追星炒星等不良倾向,严格控制综艺节目嘉宾片酬。对于综艺嘉宾片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出明确规定,全部嘉宾总片酬不得超过节目总成本的40%,主要嘉宾片酬不得超过嘉宾总片酬的70%。政策调控之下,有消息称,一些综艺节目的明星嘉宾正在退还部分片酬。此举意味着,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的节目模式难以为继,国产综艺节目或将迎来发展拐点。
很长一段时间里,星光熠熠的明星真人秀在综艺节目领域里“独领风骚”。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使用明星是吸引眼球的最便捷的方式。因此,明星资源成为众多综艺节目竞相追逐的对象,结果综艺节目捧红了众多流量明星,而明星嘉宾的片酬也居高不下。
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指出,很多综艺节目制作方迫于收视率和点击率的压力,不重视观众群体定位,只关注是否有大牌明星压阵,导致大部分成本用以支付明星的片酬,大幅挤占了拍摄制作经费,影响了节目质量。
纵观近年来的综艺节目市场,“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屡见不鲜,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的综艺由于成本高,在节目模式上趋于保守,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等问题随之而来,少数明星霸占屏幕,过度曝光,也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更为严重的是,明星片酬畸高无形中拉抬了整个行业的制作成本,扰乱了行业秩序。某二线卫视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今年推出的一档节目并未使用明星,而是使用专家学者作为点评嘉宾。可当他们邀请北京一知名学者当嘉宾时,那位学者没有问太多节目内容方面的问题,反而开口就要一大笔劳务费。“那个数字一下子把我吓住了,如果那样,我们节目的经费付完这位专家的劳务费,别的事情就别干了。”该负责人认为,他们遇到的问题,缘于这些年畸高的明星嘉宾片酬,带坏了行业风气,扰乱了行业秩序。因此,谈起此前综艺节目领域的种种乱象,该负责人用颇为气愤的口吻说道:“早就应该好好整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