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十年之功终结硕果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21-03-30 10:57 我要评论( )

哲学素质是指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品格的有机整体,是学生成长成才成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南京大学哲学素质教育教学团队积十年之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的哲

  哲学素质是指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品格的有机整体,是学生成长成才成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南京大学哲学素质教育教学团队积十年之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的哲学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深入探索哲学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创新路径,成功构建了一套“厚基础、促能力、重思维、强品德”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哲学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为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支撑。据了解,该体系探索建成了国内较为系统化的哲学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全方位涵盖哲学素质教育的理念、课程、教材、学生成果集等,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深入采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高校开始致力于探索本土化的哲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并未能在事关哲学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形成共识、取得突破,如“什么是哲学素质教育”“哲学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以及“如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因此,当时进行的探索未能形成自觉的本土化指导纲领,课程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技术层面未有效实现教育技术与哲学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教材建设和支撑相对不足,无法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本土化的教材支撑,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教育机制。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南京大学哲学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在2011年以来进行了反复调研和实践探索,将哲学素质教育系统性研究和一线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构建了一套高质量的哲学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创新理念,革新目标,探索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的中国特色哲学素质教育学说体系和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地机制。教学团队从理念、历史与实践三重维度对哲学素质教育展开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套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课程思政和以文化人互融互通的哲学素质教育学说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充分发挥了哲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批判创新思维培育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设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四级哲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发展需要,构建了一套既涵盖哲学经典教育又强化新时代新文科教育特殊内涵的、线下线上相融合的进阶型一体化的哲学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目前设有哲学经典导读课12门及其延伸DIY课程13门,文化素质课5门,通识课10门,高层次素质课6门。这些课程以德知行为经度,以入脑—入行—入创为纬度,按照经典导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重大问题的进阶结构,在哲学素质教育上有效实现了德知行的螺旋式上升。

  打造精品慕课,实现优质线下课程的线上转化。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创新在线教育模式,建设了一套质量优、受众广、成效佳的慕课课程体系,实现优质课程的线上转化,建设高水平慕课8门,深入推进线上线下、课堂和日常学习的深度融合,辐射国际国内,充分发挥优质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

  重视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哲学素质教育系列读本。团队共编写了与课程结构相配套的哲学素质教育读本系列7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4本,慕课配套读本2本,为学生的课下学习和课程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教材支撑。

  知行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实现哲学素质教育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团队在做好教学研究核心工作的同时,还参与了通俗理论电视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前期研讨、方案设计和脚本创作,于2018年4月27日至5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制作推出全国首档青年专属的四史教育在线课程——《新青年·习党史》青年纽扣课堂(第一季,共16集),为学生的成长打好红色底色;选取重要历史文化场点,展开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堂所学,以知促行,以行精知。

  教学团队通过持续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创新,受到了学校各个学院学习哲学素质教育课程学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学校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德国弗莱堡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外国语学院教师的刘健说:“正是通过哲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使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现为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的周菁表示:“大一、大二时选修过文史哲的通识课和专业核心课,其中唯独哲学让我欲罢不能,遂在大三时正式申请了哲学辅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物理学院本科生、现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的李博文认为:“(哲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给我所从事的自然科学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现为巴黎一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博士生的范裕锋则评价说:“哲学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深深吸引了我,也成为之后做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主体。哲学素质教育教学团队的探索之所以能够广受欢迎和好评,哲学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要原因是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发挥群体智慧,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力求创新。

  在教育理念上,团队提出了一套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课程思政和以文化人互融互通的哲学素质教育学说体系。从理念、历史与实践三重维度,实现了对哲学素质教育的系统研究,清晰界定了哲学素质教育的内涵、理念及核心特征。团队在多年持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哲学素质教育建设的本土化纲领与核心理念,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创新了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哲学素质教育中的落地机制。这是国内比较全面系统研究哲学素质教育的成果,能够为当前国内高校深入推进哲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借鉴。

  在课程结构上,团队创建了四级哲学素质课程结构体系,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示范价值。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发展需要,课程按照入脑—入行—入创要求,建设了线下四级哲学素质教育课程46门,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学生的德知行的螺旋式发展,为发挥哲学在咨政育人、创新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做出了积极探索。

  在课程实施机制上,团队创建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实施机制,以线下优质课程为蓝本,建设了8门辐射国际国内的素质类“金课”慕课,突破了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有效发挥了优质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国内高校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教材建设上,团队建设了一套国内高校自主编写的哲学素质教育教材和读本系列。坚持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的互益发展,以线上线下课程为蓝本,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的编写理念,建设了一套自主编写、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哲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和读本。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哲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进行10轮教学实践,开设四级哲学通识课程46门,每年选修人数超过5000人次,校内总选修人数超过5万人、慕课学习累计达56万人次。评估显示:“学生对于哲学素质课程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学生对哲学素质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也较高,哲学素养进步明显,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这样的结果表明,学生对哲学素质课程的目标、内容、授课等方面的满意度非常高,且学生在“信息与思维能力”“哲学知识和智慧”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进步。成果有效实现了哲学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为新时代高质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和“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在省内外高校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彰显哲学素质教育出色成效的,首先是学生的论文水平和学术领悟力。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校2012届本科生唐骁出版了哲学通识读物《另一种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020年,组织“南雍杯”哲学素质课程论文大赛,并以获奖论文为基础,汇编《星丛曜煜——南京大学哲学通识课程学生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持续的课程打磨和建设锻造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培育了一批青年教学拔尖人才。团队成员先后入选多项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并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苏紫金文化英才、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特等奖等多项荣誉。工作案例《打造线上线下金课 打好学生人生底色》入选中组部和教育部主编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以成果主要完成人所在教师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成果完成人所在的哲学系党委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教学实践与研究相辅相成,孕育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产生广泛影响。团队先后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等6项,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重要教育教学类期刊发表系列论文13篇,出版教学研究专著《哲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历史与实践研究》1部,并在2020年获第五届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慕课在国际国内产生较大影响。8门高水平慕课上线国际国内平台,累计选修超56万人次,其中3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理解马克思》《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批上线“学习强国”和“军职在线”平台,并被推荐为“华五高校共享课”,其中《理解马克思》在学习强国播放量已经超过100万次。通过“慕课西部行”全面服务西部高校师生的理论学习工作,课程先后被西藏民族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和昆明学院认证为学生线上选修课程。这批课程构成了一套辐射国际、服务国内的慕课群,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哲学通识读本获得广泛推广应用。自主编写的哲学通识教材和读本系列,为学生的课下学习和课程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教材支撑。团队以线上线下优质课程为蓝本,编写了一套与课程结构相配套的哲学通识读本系列7本,编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4本,建成免费配套“听课”4门,被江苏省委组织部推荐申报“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依托慕课,出版配套读物《理解马克思》《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突破传统书籍的出版局限,以二维码链接线上课程,实现读本知识与视觉化讲授的无缝互联。同时,这套通识读本已经被西北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作为教学用书,《理解马克思》2020年获评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普及成果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氢互动玩转流量池理论让品效合一不再是伪概念

    氢互动玩转流量池理论让品效合一不再是伪概念

    2021-03-29 19:14

  • 淮北杜集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党史颂党恩缅先烈”活动

    淮北杜集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党史颂党恩缅先烈”活动

    2021-03-29 19:14

  • 第十届山东省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召开

    第十届山东省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召开

    2021-03-29 19:14

  • “新时代国际关系研究和理论创新”主题会议在线召开

    “新时代国际关系研究和理论创新”主题会议在线召开

    2021-03-29 19:13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