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网讯 历史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时间地点人物,更大程度上是对过往的一种叙述方式。历史学新锐学者蒋竹山,选择了电影这一媒介为切入点,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自己的新史学研究和历史普及结合起来,用面对面授课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一部授人以渔的讲义,教观影,教阅读,教思考方法。近日,蒋竹山新作《看电影,学历史》问世,通过23部电影,透视6大历史学前沿热门话题,透过五光十色的影像,探索电影里没说的历史。
《荒野猎人》中小李子舍命捕猎的海狸,是昙花一现的时尚风潮,也是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命脉?《和食之神》结尾一闪而过的味精才是日本料理传遍世界、日本化工全球化的真正功臣?《鸦片战争》考究的场景细节,暗含了哪些书写鸦片战争史的新取向?
书中选择的二十三部电影,题材、类型迥异。作者以此提示了本书的方法论性质:以大众艺术电影作为媒介,透视多样化的历史面貌。对这些电影的解读,侧重点各不相同,有故事语境的再现,有相关学术论著的衍伸阅读,亦有电影反映的最新史学研究动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地将丰富多彩的电影形态统摄起来,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通道,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现场。
全书分为六编,囊括物质文化、饮食感官、全球史、性别与环境、革命、艺术史与大众史学六大主题。作者的匠心在于,每一主题下选择的电影,都能有益地辅助理解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思路。
比如第一编“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审视物质文化的一个典型视角包括一系列问题:商品如何成为商品?它的生产、销售网络如何发展?它的兴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进程?作者首先选择的影片是李奥纳多圆梦奥斯卡的《荒野猎人》。小李子通过这部片子,成功结束了22年陪跑生涯,夺得影帝。罕为人知的是,小李子饰演的男主格拉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实际遭遇比电影里悲惨得多:不仅被同伴遗弃,身上的装备还都被拿走;虽然大难不死,最后依然难逃印第安人的复仇杀戮……
电影也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背景:驱动他们如此奋不顾身的,是盛极一时的海狸皮贸易。北美早期殖民地急需初始资本积累,殖民者瞄准了欧洲奢侈品市场,毛皮又轻又便于储存运输,自然是牟取暴利的不二之选。为了避免中间商赚差价,有些毛皮公司不向土著收购,而是直接招募壮丁独立作业,格拉斯就是其中一员。而电影里没说的是,这桩人为财死的残酷生意,最终低迷乃至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竟然只是时尚圈“风水轮流转”的定律:欧洲的贵族和富人们厌倦了毛皮,丝织品取而代之,成了新潮流……
部分章节里,作者着力引领读者精读这一领域的必读名作,比如《寻访千利休》一章,讨论的是罗伯特·芬雷的世界史名作《青花瓷的故事》;介绍电影《天皇》时提及美国在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引用了维克多·塞巴斯蒂安《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的相关章节作为佐证;分析《圣诞快乐》里的战壕故事,简直就是皮特·恩格伦《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的再现。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转载请注明出处。